第(3/3)页 【此时宋军作战已久,兵员到将领伤亡都很大。】 【在宰相赵普和太常博士李光赞的劝说下,宋太祖下令撤军。】 【宋太祖没打算白来一趟,撤退时,将太原附近一万多户百姓迁到山东、河南等地,由禁军护送,朝廷赐予粮食,从此成为大宋子民。】 【不过宋军撤军时有些狼狈,沿途遗留下大量辎重、粮食、布匹等,仅落入北汉手中的粮食就有三十万斛,茶、绢各数万。】 【北汉得到这些物品,也算稍解困窘。】 …… 后周·世宗时期 郭荣对于赵匡胤死磕北汉的行为很不赞同。 北汉虽地势狭小,但易守难攻。 强攻北汉必然消耗大量兵力,即便拿下河东也无力撼动辽国。 北汉自保有余,但无力驰援幽云。 先攻幽云,可以消除辽、汉联手的可能。 若等辽人逐渐重视起幽云之地,幽云百姓也逐渐适应被辽人统治,那时再行收复幽云的难度将陡然加大。 急攻则易,而缓图则难。 …… 【也是命里无运,宋军前脚走,北汉后脚排积水。积水一排!多处城墙轰然坍塌!】 【契丹册封使韩知璠感叹:王师(宋军)之引水浸城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若知先浸而后涸,则并(太原)人无噍类矣。】 …… 大秦。 垂帘被微风吹动。 嬴政有点绷不住表情了。 “这小小太原……” “难道汉国刘氏果真有上天庇佑不成?” “带汉沾刘就得天命照顾?”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托腮看着天幕心里感叹不已。 有命无运,不得其时啊。 若能夺得太原,守住雁门关一线,就足以堵住契丹骑兵自山后南下河东的通道。 就差那么一点点。 …… 大唐。 李世民却也明白宋军的困境。 如若宋军长久顿兵于太原坚城之下,竭府库之财,尽生民之力。 那些附近的恃险之邦闻得此役,未必不会心中踊跃,各有窥觎,继而危及一统大业。 况且候当暑雨,若河津泛滥,道路阻难,粮运稽迟。则宋军将有粮草断绝之忧。 若再遭北汉、契丹两军夹击,将形势危殆。 总而言之,还是太原一役拖得太久且战位不对。 应屯兵上党,夏取其麦,秋取其禾,宽力役之征,以待天时! …… 【亲征太原失利,宋太祖重新回到“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上来,对北防御,派悍将驻守北边诸州,时遣将士攻扰北汉境内,以进一步削弱其国力。】 【因南汉主荒淫无道,国内宦官当权,通过横征暴敛、严刑峻法来维持统治,所以人心愤怨。】 【宋太祖遂决定乘南唐、吴越皆被慑服之际先攻灭南汉。】 【公元970年九月,宋军出征南汉。次年二月,南汉灭亡。】 【得六十州二百一十四县,十七万二百户百姓。】 …… {我对南汉的印象就是当官必须当太监。} {南汉的文臣武将都要通通靠边站,那家伙,七千多位宦官各有官职,执掌政务。} {甚至是科举及第的进士想要入朝为官,必须先行阉割。彻头彻尾的阉宦之国。} {五代十国真是各有各的荒谬啊。} …… 大元·世祖时期 吃下匕首割下的羊肉,忽必烈嘴里含糊道: “我也是不明白你们汉家。” “怎么这么喜欢用宦官。” 一旁的刘秉忠平静道: “因为宦官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宦官专权之时,往往是皇帝极不信任文武百官之时。” “所以他们才选择倚重宦官,宦官也必须依附在皇权上,得到皇帝的支持才有可能作为一股势力崛起于朝廷。” 忽必烈擦了擦手。 “如此看来,还是怯萨好。” …… 【南汉灭后,南唐十分恐惧,国主李煜加倍进贡宋朝,降国号唐为江南,试图保留政权。】 【南唐落第士人樊若水在采石矶附近以钓鱼为名,用丝绳测量长江宽度,向宋朝建议以船为浮桥,渡江灭南唐,为宋太祖所采纳。】 【公元975年十一月,宋军攻占金陵,李煜投降,南唐亡。】 【南唐十九州、三军府、一百零八县,六十五万户百姓归入大宋。】 【公元976年八月,宋太祖派侍卫马步军指挥使党进为统帅,下辖潘美等将领,兵分五路,讨伐北汉。】 【党进的军队很快逼近太原城,并大败北汉军。】 【刘继元向辽国求援。】 【九月,南府宰相耶律沙率辽师入援。】 【眼看一场恶战将要打响。】 【宋军撤退了。】 【撤退,不是因为害怕契丹人,而是开封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 【宋太祖驾崩了!】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