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宋太祖·赵匡胤】 【军事成绩:灭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臣服。基本统一南方。】 【评价A级,得四分】 …… 刘宋。 刘裕掐指算了算。 “在位十七年,收荆湖、灭后蜀、攻北汉、平南汉、取南唐,结束唐末五代五十年的分裂之世。” “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 “也不差。” …… 【制度建设:改革军制,设立禁军三衙。由枢密使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枢密院一切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 【命藩镇支郡自行向朝廷奏事,不再属于诸藩。】 【为监督各州太守或藩帅,在各州军增设“通判”一职三年一易,管理州郡地方事务“凡诸民之政皆统治之,须与长吏联署文移,方许行下。”】 【规定各州藩镇征收的赋税,除必要开支以外,全部缴由朝廷三司使总管和统一安排,地方不得留用。】 【同时派出转运使监督各藩镇征收商税、专卖税的场务,将有关税收直接缴归朝廷。史称“于是财利尽归上矣”。】 …… 大唐·德宗时期 “这是釜底抽薪啊!” 李适一拍大腿,心中开始兴奋起来。 这些税务税收的场务基本都被地方藩镇垄断而且没有个准谱。 各藩镇一般都会派自己的亲信管理场务,随意规定缴奉数额。 这类无法测度的盘剥聚敛,是地方士庶最大痛苦之一。 更是朕最大的痛苦之一! 摩拳擦掌,李适兴奋的看着天幕。 这一套下来,藩镇的军、政、财,三方大权尽归朝廷掌握! 太好了!只待安西军一到…… …… 大唐·武宗时期 李炎盘算着这个新的官职。 通判…… 似乎就是军队中的监军搬到地方上了。 嗯……由朝廷直接派出带有监察性质的官员。这类官员又不是长吏的属官,等于单线与朝廷联系。 行文与长吏一起联署签名,这样的文书才算有效。 等于通判与太守达到了权力平衡,解决了地方权力问题。 平衡之术都让这人玩出花了! 可惜死的不明不白。 …… 【公元961年规定:“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 【正式开始实行官、职、差遣分授制度,旨在“分化事权”管控官吏,制衡权力。】 【除非诏令中有明确规定,否则都不担任与官称相符的职务。】 【其中,官是“请俸之具,称呼之号”,称为寄禄官,用来定品级和俸禄。】 【职是荣誉虚衔,用来礼遇文官,如殿阁学士等。】 【差遣,“以治内外事”,称为职事官,是有职、有权、有责的实职。】 …… 后唐·明宗时期 “杯酒释兵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官职差遣…” 李嗣源将赵匡胤的制度大体概述一番。 这等等措施将军、政、法、财,全部都牢牢控制于皇帝一人之手。 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乱局,就这样被一举铲除了! 李、郭、柴、赵。 李嗣源背负双手意气风发的想到。 四代明君连出! 定叫这大唐起死回生! ……不过那赵匡义得处理一下。 也不知道出没出生。 …… 【完善科举,锁院制:考官人选确定后,锁于贡院之中。】 【弥封制: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最后统计成绩时再拆封公布姓名,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