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就凭大兄敢硬刚老年吕后,谁敢说你心志不坚? 你就是不坚到正地方啊! 努努力吧!大兄! 我不想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啊!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以袖掩嘴打了个哈欠。 擦掉眼中泛出的水花,仔细看着《陈十事》,最后击掌感叹道: “人君当与天下大同,如果天下为皇帝一人独有,就不是君主之道了。” “士人愿从切身利益处下手改革。” “宋与士人可谓共治天下。” 刘启则看向刘恒,略有几分纠结道: “阿父……他们能成功吗?” 刘恒毫不犹豫道: “不可能成功。” “第一步路就走错了。” “这十事中,除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三项外,其余七项都属于改革吏治的范畴。” “他是个有志之士,敢于担当,想跟天下官吏斗。” “但他太急了。” “国,不是这么治的。”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在榻上扭来扭去,怎么躺怎么别扭。 他对宋朝的文人有了些许改观。 不说其他,就寇准与这范仲淹和其他陈书改革的文人,就说明了赵匡胤宽待文人的策略是对的。 但是……你们外朝管的有点多了吧? 这上上下下是除了后宫……不对,后宫你们也盯着啊! 就什么都要插一手! 你们在这玩垂拱之治呢?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刘秀看着其余几条连连点头。 都是切合实际的中肯之治,唯有一条。 恢复府兵制不行。 府兵制虽然可以大省给赡之费,但实则是将养兵成本转移给民户。 募兵制尽管给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民户却可免除服役之苦。 两者之下,民为重。 “还是急啊。” 应以民治为主要矛盾,改革吏治可以徐徐图之。 民信建立起来,吏治才好改革。 最少你要先拿出确实的地方反应才好继续推行改革。 况且,这一口气说的太多了。 没有得到其他利益,那些利益受损的人又怎会无动于衷呢。 …… 大唐·代宗时期 李豫看着那条“磨勘”之政愣了一下。 一旁奋笔疾书的李适回忆了一下。 “这似乎是李林甫的循资制?” 李豫摸了摸胡须,神色复杂道: “当初玄宗用这个办法也是因为官员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想把每一个官员的才能大小弄清楚,对吏部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可能的。” “既然都不清楚这些官员到底有没有才能,才能到底有多少,自然就很难根据才华来给予他们官位了。” “官员的才能大小难以搞清楚的,但是官员的资历如何是一眼就能看清的。” “按照才华来选拔官员,又很容易出现争议。 你觉得这人没才华,但是人家却觉得自己很有才华,只是你没眼光而已,然后就可能吵起来。” “就像那李白……” 李适想了想如今天下的现状,同样附和道: “甚至一些人可能还会收钱,把一些没才能的人说成是有才能的人。” “反正才华这种东西很难量化,但是资历就很容易量化。” “反正俩人资历一比,谁的资历高谁当官,就不容易出现争议了。” “不好的地方就是贤与不肖并进,甚至贤者被排挤以去,不肖者坐至高官。” 李豫李适双双叹气。 “记录下来吧,最起码以后要是改制也知道哪里好与不好。” …… 【庆历新政其实并未触动整个士大夫阶层,然而恩荫、磨勘等制度的改革以及按察制度的加强,确实损害了官员集团的某些既得利益,于是反对派对范仲淹等人群起而攻之。】 【当时,与其党争的宰相吕夷简已致仕,反对首领是夏竦。】 【公元1043年四月,被宋仁宗任命为枢密使,未上任就遭到欧阳修、蔡襄等台谏官的弹劾,因此被罢免。】 【改革派得以入柄大政,使得当时任国子监讲师,立场激进的石介认为有望重塑清明的政治,欣喜之余,他写下了《庆历圣德诗》】 【主要内容是歌颂宋仁宗“进贤退奸”,“贤人”指杜衍、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而“奸”,则不点名地直指刚被罢职的夏竦。】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