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公元1086年八月,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因国用支绌,建议仍行青苗法,很多人以为不妥。】 【司马光正抱病在家,闻讯急忙入见高太后,追问是哪个奸人主张重新实行这个方法的,吓得范纯仁在旁不敢吱声。】 【四月时,王安石病逝。】 【当时人人亦云王安石变法之错。】 【而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之处很多,变法是因为不晓事体而更张。】 【我们矫其失、革其弊就是了,不应对其百般诋毁,应该对他优加厚礼,拯救风气。】 【九月初一,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 大汉·文帝时期 “人们习惯将贤者与智者混为一谈。” 刘恒拢着袖子,淡淡道: “大公无私、秉理直言即可称贤。” “但是过于执着于自认正确的理,反而不容易解决实际问题。” 已经有了几分沉稳之气的刘启低声道: “他做错了。” 刘恒搓了搓指尖,摇头道: “问题就在这里。” “王安石与司马光都认为对方错了,自己是对的。” “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但路是截然不同。” “所以一者上位必推翻另一者。” “就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拯救大宋。” “二人治国方略的出处异同,对对方的人格才学仍抱着充分的尊重。” “但在坚持自己政见上,也都过分自信和固执,听不进不同意见,并认为自己这么做是忧国忧民。” “他们都是君子,但作为执政者……” 刘恒摇了摇头。 二人或正或反,都已经给国计民生留下了种种后患了。 刘启看着天幕,明白了一点。 君子的对立面不一定是小人。 正如熙宁变法中的王安石和司马光。 君子的对面也会是君子。 这也是最让人头疼的地方。 小人没有原则可以利诱之。 而君子的原则是一以贯之。 …… 炎汉·光武帝时期 “所以做人要推心置腹。” 刘秀看着谁也不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两人,心生惋惜。 “变法后期的王安石听不进不同意见,容不得反对人士。” “上位的司马光对新法缺乏分析,不分是非,全面否定,一切复旧,比王安石走得更远,做得更绝。” “甚至不惜弃了西北边疆。” “一个拗相公,一个司马牛……唉。” …… 大隋。 “啧啧啧。” 杨坚抱臂于胸前,嘴里啧啧称奇。 独孤伽罗则感叹其变化无常。 “一开始提出择新法之便民益国者存之,病民伤国者去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