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大唐。 “天子出征,自古有之啊。” “汉高祖就是一个例子。” 李世民意味不明的说着。 李承乾有点心累。 “但是阿耶,那大多是在王朝草创之际,或者国家面临重大危难之时,身为君王为了江山社稷才会披挂上阵。” “这其中多少都带着些不得已的意味。” “一旦江山一统,海内升平,天子身负国家社稷之重,便不能再亲冒锋矢,而是要端坐朝堂运筹帷幄。”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一阵恍惚。 他好像看见魏征了! “去去去!离我远点!” 李承乾看着扭过头的李世民,一脸委屈。 事实就是如此啊! 阿耶怎么突然变得这么任性了? …… 大元。 忽必烈掐着手指在那算着。 “你要这么说,我大元应该是立国一百三十多年!” “南宋都能算,我北元草原怎么不能算!” 底下的众臣一片无语。 这种都是就没必要算了吧? 怎么算都是最短的大一统……哦,不! 最短的大一统是秦。 …… 某不愿透露姓名的皇帝连连打着喷嚏! …… 大宋。 赵匡胤盘算了一下。 “确实,此时最适合当主帅的就是朱棣自己。” “你可知为何?” 穿着圆领白袍,面容冷峻的赵德昭思考片刻,回答道: “原因有三。” “一则朝廷无合适大将可以领军。” “二则即便有人担任,亦无出塞经验。” “漠北风土气候,与中原大不相同,若主帅不识彼处天文地理,则有重蹈覆辙之忧。” “放眼大明,唯有朱棣曾统领万军,身经百战且对塞外颇有了解。” “故以主帅本身论,没有比朱棣更为合适者。” “其三,御驾亲征,三军定然士气大振。” “鞑靼闻之,则为胆寒。而塞外诸部闻得天子亲出,不敢再生祸心。” “眼下明军军惨败,鞑靼气焰嚣张,瓦剌等部见其势大多半会对大明生出不臣之心。” “然若朱棣亲自领兵,使他们识得大明决心。” “权衡之下,自会打消投靠鞑靼的念想。” “如此一来,鞑靼孤立无援,再出兵征讨,则事半功倍!” 赵匡胤笑着捋须,点头道: “有理有据,但还有一点最重要的你没触及到。” 赵德昭求教的看向父亲。 赵匡胤看向天幕里的朱棣,淡淡微笑着: “他需要功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