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十一月,京师解除戒严,安抚天下,杨洪等人班师还京。】 【论功封赏,杨洪封昌平侯,石亨封武清侯,于谦加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推辞,不准。】 【北京保卫战,于谦实为第一功臣。】 【又因有拥立新君之功,朱祁钰为了表示对其的优崇,特命给予双俸】 【于谦上书固辞,说自己家连仆人都算上了只几口人,原来的俸禄就足够了。】 【现在边境、京城用费浩大,百姓有输纳之苦,军队也需粮饷,所以还是请求只支一俸。】 【朱祁钰因其房舍简陋,又赐宅西华门。】 【于谦仍固辞不受,说:“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 【朱祁钰不许,他就将皇帝赏赐的盔甲、玉带、玺书之类放在那里,一年去探视一次而已。】 【自己仍居住在原来的地方。】 …… {调于谦回京是大明战神做的唯数不多正确的事。} {说于谦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大明帝国,也许有些夸大其词。但说他是大明的捍卫者,没有任何问题!} {正统十四年的于谦都已经已五十二岁,在当时已经接近老年了。} {八个月之前,还只是个兵部右侍郎,还远远称不上“股肱之臣”。} {可就在年底,他成了无数人景仰的“救时宰相”,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这其实就是很悲哀的事情,国家昏乱才有忠臣。} {没有“土木之变”给大明王朝带来的灾难后果,没有朝中重臣损失大半,在京城没有多少根基,也不善于经营人脉的于谦,不可能脱颖而出,成为最受人尊敬的守城英雄。} …… 大汉·文帝时期 刘启望着天幕里的说辞,看向刘恒。 “阿父,他难道不算一己之力拯救大明吗?” 刘恒淡淡回答道: “他是第一功臣,但不是救世主。” “因为他只是臣子。” “在他的背后,景泰帝的充分信任、充分放手,也对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具体的作战指挥,也多亏石亨、孙镗和罗通等将官的精彩发挥。” “每一位参战的大明普通士兵,都为这场战争倾尽了全力。” “因为自靖康之耻后。” “他们要坚守的,就不单单是一座北京城。” “更是整个中原大地,万里江山。” “他们要捍卫的,不单单是北京城的皇族与官员,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精英权贵。” “更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 “他们要维护的,不单单是大明的道统,不单单是这个存在了八十一年的政权。” “更是华夏的礼乐制度、天理人伦。” 刘恒淡漠的看着天幕。 “启儿。” “英雄的所作所为,也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不然宗泽、李纲、岳飞等人也不会失败。” “但有没有某些英雄,也确实会变得大为不同。” “没有项羽,秦朝的统治注定还会延续很久。” “没有韩信,诸侯分裂的局面就会持续很长时间。” “天道有常……” …… 大唐·武宗时期 “哪有夸大其词啊……” 李炎的腰背微微弯曲。 整个人带着几分颓丧。 “安史之乱,京城丢失。” “国土沦陷,生灵涂炭。” “京师一丢,大明要通过几年甚至十几年努力,最终收复北京和北方领土。” “但国家经济蒙受的损失不可估量。” “也无法再回到从前的盛世。” “他怎么不是挽救大明啊……” …… 大宋·孝宗时期 “靖康之变,朝廷南迁,京城沦陷。” 赵昚仰天长叹。 “要是没有于谦,大明王朝的发展轨迹,就是这种样子了。” 北京保卫战仅仅进行了几天,论时间长度和惨烈程度都远远比不上靖康元年东京保卫战。 但后者的失败,造成了“靖康之耻”,并直接导致了北宋亡国,徽、钦二帝成为俘虏。 这难道不算拯救大明吗?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扶着石桌轻声道: “他就是拯救了大明啊……” 若是丢失京城,国土面积急剧缩小,大明就重回南宋老路。 若是通过一场艰苦的守城战,保住北京,赶走瓦剌。 京城也会受到极大破坏。 但显然,只有于谦才敢放弃死守城池的套路,敢将大军开到城外。 以“背城而战”的战术打败瓦剌! 让他们连城墙的边都没有摸到,就不得不仓皇退兵。 “有能力,有操守。” “这种大臣需重用!” “于谦……” 朱棣估算着天上给出的时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