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 【战后,明朝再次采取粗暴政策:招抚的流民全部发配回原籍。】 【甚至连当地早已取得合法户口的居民也都统统没收财产后充军。】 【之后几个月里,项忠共驱散当地流民一百五十万人,随即又作为赏赐,命属下军官们在荆襄山区圈占土地。】 【兵科给事中梁景的在奏疏中记载了这一惨象。】 【“纵兵驱逼,略无纪律,以致怨声震天,肝脑涂地,比之夷狄入侵,惨酷过之。”】 …… 大宋·仁宗时期 赵祯看的连连叹气。 群臣也都面面相觑。 “这……这是汉人天下?” “别说了,除了王朝末年之时,哪时干得出这等事来!” “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天下万众又怎敢轻信朝廷?” “叛逆之臣是该严惩!” “惩戒归惩戒,但不能拿朝廷法令信口开河!这是天下道义!” “皇帝都准许他便宜行事了,你奈何?” “放屁!皇帝长于妇人之手不晓世事!那朝廷大臣也都是吃干饭的吗!” “你看看前面他们是如何做的!互相推诿不肯担责!” “他们分明是孩视皇帝!” “但……皇帝做的那些事……” 众人想到朱见深跟大臣对着干的那些事。 “……朝廷不稳,祸及百姓……” …… 大辽·圣宗时期 “少血口喷人啊。” 耶律隆绪抱着胳膊不满道: “我们对自己人可没那么狠。” 萧太后看着这傻儿子都快绝望了。 对号入座? 承认自己是夷狄? “蠢出生天的东西。” 耶律隆绪赞同的点点头。 “是啊,天上那人真蠢!” 萧太后无言的转身离去。 “?娘!你不看了?” “饱了!” 耶律隆绪挠挠头。 “饱了?什么时候吃的饭啊?” “没看到啊?” …… 【项忠平乱后不久,朝廷即在荆襄周边地区铸堡垒守卫,并赐予周边藩王以及驻军土地,试图以此杜绝流民涌入。】 【但仅仅一年之后,大批的流民即重新涌入,并与当地驻军发生血腥冲突。】 【“入山就食,势不可当”】 【成化十二年(1476),荆襄地区的流民之数又达四十万余众。】 【且常与驻军和藩王械斗,流血事件时有发生。】 【而也在这一年的正月,时任国子监祭酒的周洪谟,在经实地详细调查后,向朱见深上了一份奏疏。】 【《流民说》】 …… 天幕上。 朱见深坐在龙椅看着众臣。 “此举违反祖制!陛下,万不可视祖宗之法如无物啊!” 一名颔首老臣悲声痛哭。 一众大臣也纷纷支持。 “陛下,此说妖言惑众!当斩之以谢天下!” “陛下,此等毁家纾国之说不可信!” “陛下!臣弹劾国子监祭酒的周洪谟妄议朝政!” 面对群臣激愤,朱见深不见一丝异色,他看向另一边。 几名补子上绣着虎豹的大臣出列反驳。 朝堂上顿时乱作一团。 朱见深看着眼前的一幕幕。 无悲无喜。 …… 【《流民说》的思想核心就是流民问题“势不能禁”,“唯因势利导之”】 【具体操作是建议在荆襄地区设立府县,承认当地流民的合法户口,并丈量土地、清点人口、编排户籍,用安抚政策解决流民问题。】 【此疏一上,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内阁万安、商辂等人以违背祖制为由坚决反对。】 【但六部的白圭、项忠等亲历过流民叛乱的官员却极力赞成。】 【最后,朱见深表态支持此议。】 ……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都纳闷了。 “你们什么毛病啊?” “这么喜欢念叨祖制!” “朱元璋也是,哪来那么多祖制!” “一群大臣,都是吃干饭的!” …… 大唐。 “看到了吧。” 李世民指着天幕道: “做事要讲究实事求是,因时而变。” “朱见深若是不懂变通死守祖制。” “那大明就要面临晚唐局面了。” 李承乾点点头。 “但是……君臣之间的裂痕又扩大了吧?” 李世民捻了捻胡须。 这大明……很难评…… 朱元璋实在是该干的和不该干的,都干的太多了。 …… 【公元1476年二月,朱见深派遣都御史原杰为钦差南下荆襄,设置郧阳府和湖广行都司,将荆襄地区所有流民登记入册。】 【共十一万三千三百一十七户。】 【四十四万八千八百四十四口。】 【根据个人意愿或在原地入籍,或返回原籍。】 【以河南吴州知府吴远为首任勋阳知府,并在全国“择能臣良吏就职荆襄”。】 【经过一番安抚,动荡十多年的荆襄地区终现和平,四十万流民在当地合法落户。】 【从此每年大明财政收入多出至少一万四千石税粮。】 【原本的无人区,以超高的速度发展起来。】 【荆襄,这个大明持续十多年的肚腹之痛,至此彻底根治。】 【近现代的繁荣,实际上也奠基于此。】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