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史书与文献都对朱佑樘的功绩大书特书。】 【但全部都只截取前半段好的地方,而无视后半段坏的地方。】 【治河只说江南鱼米之乡被灌溉,而绝口不提黄河连年决口、改道、淹没河南山东农田之事。】 【改革财政只提开中折色收纳白银,不提边境就此废弛。】 【天下百姓连年受灾,直隶、河南、山东、江苏、淮北、浙东,年年饿死无数!他们绝口不提!有的只是垂拱而治,君臣相得!】 【天下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下去,却人人说是太平盛世。】 【都说弘治中兴,但到底中了什么,没人说的出来。】 …… {作者太偏激了,你想想看,六合八荒、亿兆生民都捏在皇帝的手心儿里。} {被皇权惯坏了的皇帝们又总是把皇家的私心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皇庄遍地、特务横行,藩王、外戚、权阉、宠幸一个个都成了国家肌体上的附骨之蛆。} {朱祐樘好就好在是位温存体度、宽仁厚德的君王,在他治国期间,明朝百年养成的痼疾虽然未能治愈,倒也没有恶化。} {所以才都说弘治皇帝是位圣主,是个“中兴盛世”} {呕!为了洗地连脸都不要了!} {明孝宗的中兴之名是因为这时候的人口还在继续增长,财政收入基本保持不变,甚至略有增加,社会比较稳定,没有爆发较大的农民起义,所以才有人将这段时期称之为“弘治中兴”} {但对外军事斗争的一系列失利已经暴露出了国家内政方面的积弊了。} {就这还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汉景帝知道都得拉着你们下棋!}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心平气和。 “朕只是占了一个好的天时罢了。” “这天下百废待兴,只要用心就能干好。” “宋仁宗与明孝宗,他们还是比较难的。” 刘恒确实是这么想的。 自己接手的大汉土地兼并还不严重。 而宋明此时已经开国已经上百年了。 国家人口众多,土地开始稀缺,贫富差距已经很大了。 豪强地主多占一点,百姓就必然多损失一点。 更别提大明文官与地方官僚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利益集团。 这种种天时地利都不如自己顺利。 但这人没有手段与见识也是确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朱佑樘不能再用无为之法了。 反而应该像刘彻那样。 铁腕肃贪、整顿吏治、打击豪强。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大明振兴。 当然,这样做肯定不会有什么好名声。 但搞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必然造成民不聊生、贪官横行的局面。 让大量的失地农民变成流民,让朝廷和军队都变得腐朽不堪,从而落下一个好名声,这未免本末倒置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