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无论是谭纶、戚继光,还是王崇古、方逢时,都多次被人弹劾,而隆庆始终不改初衷。】 【对他们正确的主张,即使有人非议也支持到底。】 【谭、戚曾提出在居庸关、山海关间修建三千座墩台,加强边塞的防守,他当即批准。】 【这是明朝继成化后又一次修长城。】 【而在建台过程中,流言四起,都说建台无用,谭、戚对此也惶恐不安不知所措。】 【隆庆皇帝则去信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改变决定,于是流言始得平息,墩台终得修成。】 【这才有了王崇古、谭纶、戚继光等都能注重练兵,使得边防守御具备的结果。】 【张居正在提出“大阅”时也被言官非议,隆庆则力排众议,才有了大阅和京营整顿。】 【评价A级·得四分】 …… 大唐。 李世民一时也看不出隆庆的底色究竟是什么样子。 但对标嘉靖用人那种忽智忽愚、忽功忽罪的态度。 隆庆的确更高明一些。 “可惜寿命不长。” 大明皇帝的折腾功力其实不下宋朝皇帝。 不同的是,宋朝是有目标的折腾。 大明的折腾很多时候很无意义。 “中兴之主,是名副其实的。” …… 大清·康熙时期 “隆庆皇帝,有齐桓之风。” 康熙捧着铜纹手炉,由衷感叹着。 “当时的大明王朝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文有高拱、张居正、海瑞。” “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 “而明穆宗也能对大臣礼遇谦让,用人不疑,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 “张居正说明穆宗是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 “确实啊,穆宗是正德朝之后历代明帝中最谦和的了。” 胤礽品着这句话。 的确,前面是有些变态的明世宗,之后是一个在偏激的明神宗。 只有明静、宽仁的明穆宗才让大臣们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抱负。 隆庆一朝,虽只六年,确真是一个太平盛世。 …… 【后世影响:开海禁,世界进入以白银为结算的贸易体系。】 【嘉靖的儿子,万历的爹。】 【隆庆中兴。】 【评价B+·得三点五分】 【总分:二十二分】 …… {他分能比正德嘉靖高?} {大明最后的明君了,你以为呢。} {他算个什么明君?他干啥了?哎,不是,明朝要求就这么低吗?这就明君了?要点脸行吧。} {他啥没干?如果不是隆庆帮嘉靖把屁股稍微擦了一下能有这么嘉靖吹?隆庆是实权皇帝,只不过信任他的老师,用人不疑而已。} {凭什么秦孝公和商鞅就是青山松柏,隆庆和高拱就成了权臣和虚君。} {明君是这个要求吗?在位六年信任手下手下也确实能干就是明君了?秦孝公商鞅也不是你隆庆和高拱可以碰的吧。} {来,你说说明君是什么要求?是成化那种砍两個人头号称大捷还是嘉靖那种利用集权欺负个文臣首领所谓聪明?} {不是只有勾心斗角,玩弄权术才叫明君的。} {你可能觉得必须有魄力能开疆扩土才是明君,别人觉得不瞎折腾安稳守成就是明君。不过按照你这个标准明君不超过二十个。} …… 大汉·文帝时期 “阿父,什么才是明君?” 坐在垄边吃大饼的刘启也起了好奇心。 要按天上的说辞,他阿父也不算什么明君。 但他阿父肯定是明君。 所以明君的定义是什么呢? 一同休息的刘恒扣着脚上的泥,有一搭没一搭道: “明君啊,就是能担负天下众生之责的皇帝吧。” 刘启嘴里塞得满满,勉强吐出三字: “啥意思?” 刘恒看着他,无奈道: “因为这天下是皇帝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