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捋了捋长须,目中精光一闪。 “看来明朝地方巡抚的官比经略大啊!” 李泌看了他一眼。 你认真的? 李隆基看着一脸肃穆的李泌,讪笑一声: “戏言尔……不过这在理论上讲,至少在辽东军事布置上,王化贞应该接受熊廷弼的领导,但看这样子……都不是阳奉阴违的事了啊。” 李泌见李隆基态度恢复正常,也开口道: “熊廷弼此时背后站的是皇帝。” “王化贞的背后或许就是东林党了。” 皇帝嘴角挂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既然如此,看来这辽东……平不了了。” 不但平不了,这辽东之地以后还会成为专门处理异己的地方。 不管皇帝愿意与否。 …… 大明·崇祯时期 乾清宫的暖阁里,一本本奏折散乱于地。 一身白色常服,头发潦草的朱由检趴在地上翻着天启年间的各种奏疏。 “是这个!就是这个!” 他猛得举起一本奏疏,双眼布满血丝。 “天启元年……” “内阁首席大学士叶向高……” “兵部尚书张鹤鸣……” “王化贞……东林党……都是东林党人!” “他们都在偏袒王化贞!他们都在偏袒!” 一旁侍立的王承恩担忧的看着皇帝。 “一群骗子!欺世盗名的骗子!” 朱由检看着满地的奏折,恨得咬牙。 …… 【熊廷弼一直是战略防守主义者,他强调要修防御,建城堡。】 【他上一次来到辽东,就一直是坚持加强防守,然后等待时机。】 【他跟天启皇帝说的规划也是在辽阳和广宁之间构造缓冲地带,建立预警系统,以逸待劳。】 【王化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进攻主义者。】 【他表示,只要他带领一支部队渡过辽河,八月十五中秋节以前就可以击败努尔哈赤。】 【熊廷弼实在看不下去了,上书皇帝,请他约束王化贞慎重举止,至少不要让敌人笑话。】 【王化贞听说后,愤怒如狂,立即上书皇上,说是愿请兵六万,一举荡平努尔哈赤小丑云云。】 【就这样,辽东前线出现了大家“战不战,守不守,笑啼不敢,而凡事牵制多”的局面。】 …… {王化贞驻广宁,率领军队十三万,其中十二万多驻守在广宁前线,熊廷弼驻守在距离广宁五六百里的山海关,虽然熊廷弼名义上是战区最高统帅,但手下仅五千人,根本无法指挥有内阁大学士和兵部尚书撑腰的王化贞。} {王化贞的战略,如果打得过后金军,肯定是正确的,但如果过去只是送死,那就是错误的。} {其实各种战略部署很难分出对错,最终都要接受事实的验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