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又是彼知己,己不知彼……” “刚走了皇太极,又来了个李自成……” “天命已失啊。” …… 【南京刑部左侍郎武之望本已因年高申请致仕,在南京任闲职,因熟悉边事而被调任三边总督,结果无力镇压义军,自杀而死,时年七十七岁。】 【朝廷上下群情哄然,迫切需要有人去收拾陕西局面。】 【然而人人视陕西为畏途,都不愿意挺身而出继任武之望留下的空缺。】 【这一拖就是几个月,没有一名高官愿意到陕西去挑起这副担子,因为既艰难又危险,而且吃力不讨好。】 【吏部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推举颇能顾全大局,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左佥都御史杨鹤,出任陕西三边总督。】 【崇祯召见杨鹤询问方略,杨鹤认为义军四起原因在于饥荒,表示“剿抚兼施、以抚为主”,很容易平乱。】 【崇祯大喜,从内库调拨十万两白银和藩王捐助的五万两白银、二万石粮食用于平叛。】 …… 季汉·怀帝时期 诸葛亮觉得这是一个好案例,是个经典题。 “陛下,这一句应抚应剿呢?” 刘禅觉得应该抚。 因为他觉得拿十万两去平西北叛乱那纯纯脑子被驴踢了,不可理喻! 诸葛亮看懂刘禅脸上写的表情,笑道: “亡命之徒揭竿相向,已养成燎原之势,遂至不可向迩。” “若欲剿贼,必先稽离伍之军。” “而欲查军,必先给积逋之饷。” “饷如不足,则士不宿饱,马无余刍,枵腹荷戈,即慈父不能保其子。” “抚镇怎安能制此汹汹骄悍之卒哉?” 刘禅听得半明半悟,小心翼翼道: “相父的意思……是要剿?” 诸葛亮笑着叹了口气: “饥民从贼,饥荒使然。” “剿不易结,必须抚之。” 刘禅呆愣愣的睁着两只眼睛。 那是剿?还是抚啊? 诸葛亮没说剿还是抚,只是话头一转,道: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关中一变,川、蜀、晋、楚唇齿俱为动摇,天下事将不堪设想。” “其剿也,所斩获皆饥民也,而真贼饱掠以去矣。” “其抚也,非不称降,聚众无食,仍出劫掠,名降而实非降也。” “但最后依然是要看帝心刚毅否。” 听了一通的刘禅依然是那副痴样。 相父在说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