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但在铸造的时候会有损耗,因此征税的时候就要多收一点儿。而耗羡的额度是官员自己定的,所以耗羡后来额度很大,有时候甚至是正税的好几倍,这又成为老百姓一个沉重的负担。} {直到清朝,雍正才将耗羡革除。} …… 大宋·哲宗时期 赵煦捏着眉间,一脸疲惫, 冗官这个问题看来很难解决了。 除非不用科举,但不用科举就要用世家、外戚…… 最后走的还是汉唐老路。 赵煦叹了口气,又抬头看向天幕。 “也罢,最起码大宋的问题还算少的。” “你大明可就惨了……” …… 大明。 好心办坏事。 朱元璋深刻理解了这五个字的含义。 天幕和后世人说他给大明挖坑他本是不服气的。 毕竟你们懂个屁?咱那是避开前朝与前前朝的各种祸国之机! 但事实胜于雄辩…… “……诏群臣,议事。” 朱元璋掐算着时间,崇祯估计也没几个说头了。 自己去几趟,回来正好能赶上朝会。 …… {同时,明朝组织动员效率低下,各级政府的统计数据都是具文,流于形式,弄虚作假。} {典型的像官方的土地数、户口数在两百多年间几乎一成不变。} {明初洪武年间曾统计过天下的户籍人口,将近六千万,到明末的时候是六千多万,只有小幅变化。} {这些数据出自黄册,而按规定,黄册每十年编造一次。} {这些公文上的数据还真就是编造出来的。} {每过十年,明朝官员重新编造黄册时,不去核实,就在原来的户口册上给每个人加十岁,结果不断地加,就加到有人活到两百多岁。} {而在玄武湖的黄册库,明朝的黄册已经编造到了崇祯二十四年……} {……申遗吧……}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摇着手里的折扇,心中叹气。 都一样罢了。 不仅下级在糊弄上级,上级也知道下级在糊弄。 而且下级也知道上级知道他们在糊弄,但并不相互揭穿,就这么一直相互糊弄。 不这么做又能如何呢? 皇权不下乡,你想治理就得用人。 汗阿玛想法倒是挺好。 但逼急了弄得天下反清复明又该怎么办?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