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人是非常复杂的,崇祯坚决反对南迁,又极度渴望南迁。】 【他一面说“国君死社稷”,一面派给事中左懋第前往南京,查看沿江舟师兵马状况,想知道自己一旦跑到南京,南京城能不能守卫得住。】 【又密旨令天津巡抚冯元飏准备三百艘漕船在直沽口待命,准备走海路。】 【冯元飏不断敦促崇祯皇帝立即南迁,认为北京不可能守住。】 【他愿率劲旅五千驰赴通州,恭候圣驾,由海道到南京,并派其子冯恺章进京敦请。】 【此时已是三月初七,李自成马上就兵围北京了。】 【但继任内阁首辅魏藻德也坚决反对南迁。】 【崇祯让魏藻德表态要不要南迁,他始终一言不发。】 【坚决不当替罪羊,始终不表态。】 【事情一直磨到三月初三。】 【光时亨“肃宗灵武登位”的言辞一出,没人再敢说南迁二字。】 【崇祯问大臣们怎么守卫北京,诸臣又一片沉默。】 ……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他是恨透了这帮大臣啊。} {他觉得自己不是亡国之君,做得很好,自己光明磊落,能力超群,责任心强,是臣子们不好好干,所以才导致国家灭亡。} {殊不知,那些臣子也恨死了他,你自己和战不定、争功诿过,却对臣下极为凉薄,臣下才不管你死活呢。毕竟皇帝死了,换个就是,反正不管谁当天子都得用他们,何必抱着朱明不放?} {明末一批最忠勇、最能干的大臣、统帅、将领,被他一批批地逼向辽东战场,不是战死就是被杀。} {罪己诏下的比尿频都多,但一到事头上就把责任全部推卸给下属,没一点儿担当。} {你是努力了,是勤政了,一天处理朝政的时间跟朱元璋不相上下,还很节俭,但你不会用人啊。} {……崇祯帝,不懂人心。} …… 大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红着眼眶,舔了舔干裂的嘴唇。 也许,自己从一开始就不适合做皇帝。 自己不是什么力挽狂澜之主。 自己只是个与刘后主一样普通的凡人…… 不……自己甚至还不如刘后主…… 刘后主一心一意的信任着诸葛武侯,后期也不对他人指手画脚。 他的失败是非战之罪。 而自己的未来呢…… 朱由检付之苦笑,郁郁长叹一声。 孙传庭、卢象升…… 自己的做法伤透人心。 …… 【三月初六,崇祯命吴三桂放弃宁远,入关勤王。同时命令唐通、刘泽清勤王。】 【刘泽清拒绝执行命令,在到达临清大肆抢劫后南逃。】 【吴三桂接到命令后,放弃了宁远关外的国土,率兵入关,还把包括后勤、给养以及整个辽西走廊的老百姓全部迁来。】 【三月十六日,五十万人到达山海关】 【而早在二月十二日,崇祯就跟吴三桂的父亲前总兵吴襄,商谈过想将吴三桂的关宁军调到北京勤王。】 【但一番谈话后,崇祯心都凉了。】 【关宁军,名单上有八万,但其实具体到地方只有三万。】 …… 大汉·宣帝时期 “兵员也造假……” 刘病已都不知道大明的名单还有什么事真的。 黄册造假,兵员造假。 到头来只有起义是真的。 “考成法,考得了一时,考不了一世。”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刘庄冷哼一声。 “辽东边将死的死贬的贬,伤透人心。” “最后还要指望辽东边境勤王。” “何苦来哉。” 刘秀捻着胡须,老神在在道: “崇祯皇帝具备一定的聪明,可是他将聪明都运用在挑人家毛病上。” “别人说了什么话给了什么意见,他有足够的聪明可以听出、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别人做了什么事,他也有足够的聪明立即想到做得不够周到的部分。” “到处都能看见别人的错误,不断因别人的错误恼怒,不断运用他的绝对权威对人施以惩罚。” “如此,他必然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而他做的任何决定,从他的角度看去,必然得不到彻底、完整的执行。” “他看不到任何自己的责任,也绝对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逃避责任成了他心理机制中的第一选择。” “一定要将责任推出去,推到别人身上,他才活得下去。” “教育问题,当务之急。” “汉家皇帝,引以为戒。” …… 【这三万实数中,也只有三千人有战斗力。】 【这三千人就得用军饷百万。】 【三月初九,崇祯帝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 【他终于放下了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皇亲国戚亲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 【结果,皇亲国戚一毛不拔,满朝文武装疯卖傻。】 …… {三千人?百万!吃的完吗!} {这事人家吴襄已经跟崇祯直言不讳了,因为明军战力极差,给养匮乏,装备又差,训练不足,一切都很差。} {但总兵打仗时候要保命,就养了一批亲兵,给他们数十倍的薪水、最好的装备和给养。} {简直就是自己的兄弟手足,平时供给他们“细酒肥羊、纨罗纻绮”,吃好喝好穿好。} {所以真正能打的也只有这些少数由主将重金豢养的亲兵。} {而这三千人在关外辽西走廊都有价值数百金的土地、庄园,现在让他们把自己的财产全部扔了入关,总要把他们安顿好,财产损失总要设法弥补,还有依附在他们土地、庄园的人口就更多了,也要安顿好,一百万两银子恐怕还不够。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