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但满人对汉人权贵做出让步,搞所谓的“满汉一体”,以方便其统治。】 【满洲贵族尊儒崇文,祭孔子、修孔庙,开科取士,还积极学习汉族典籍,努力学汉语。】 …… {士大夫获取荣华富贵的另一个代价,是绝对无条件服从满人统治。} {从顺治到乾隆,表面和善的清朝皇帝只要一看到汉人文字里有模棱两可对满人统治不满的地方,就杀气毕露,动不动杀人全家。} {写《明史辑略》的庄廷龙,因为用了南明年号,全家七十人被判刑,十八人被活活凌迟。} {乾隆修《四库全书》,销毁对清朝不利的书籍一百七十余种、一万三千六百余卷,无数明代档案被彻底销毁,残余部分被大量篡改,给明史研究带来历史性灾难。} {朝廷软硬兼施,有功名的汉人,要么享受荣华富贵,共治天下,要么怀疑满人统治,分分钟被杀全家。} {一直奉行对汉族士大夫富贵一大片、打击一小片的策略。} {顺治时文字狱共六起,康熙时十起,雍正时二十五起,乾隆时一百三十五起,几任皇帝在收拾汉人士大夫这件事上“后浪超前浪”} {所以,发现没有,明朝皇帝还是杀这帮人杀的轻了,敢编排清朝皇帝的史籍没有几个。} {有选择的筛选,明清史书怎么信,又能信多少?} …… 大清·乾隆时期 老皇帝的脸色发黑。 天上这东西,是在狠狠的扒清朝面皮! “哼。” 只是气了一阵,乾隆又平心静气的看起了天幕。 还是那句话。 翻不了天的。 因为最高的反制手段一直掌握在皇室手里。 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机械和蒸汽机。 西欧的那些基本情况,自顺治爷开始就门清了。 但这些强大的生产力不能进入中国。 因为一旦汉人学会了这些技艺,满人的统治就要受到威胁。 技术与知识。 就是最高的反制手段。 …… 【顺治十五年(1658),顺治皇帝调整官制,使满汉官职品级划一。】 【内阁四相,满汉各占二人,六部十二个尚书也各占一半。】 【虽然军权、最高政令还是牢牢掌握在满人手里。但最为亲信的官员大部分都是汉人。】 【顺治改变了从前满清对汉官的歧视,在宫廷之中提高了汉官的地位,进一步使得对立的两个民族逐渐融合起来。】 …… 北齐·文宣时期 高洋右身侧躺在李祖娥身上,看着天幕。 “你好割裂啊。” 精神饱满的他一眼看出清朝皇帝的纠结。 又想用汉人官员,因为数量大。 不敢真的用他们,因为数量大。 “一口吃成个胖子,开始不消化了。” 李祖娥给他清着耳道,又细声细语道: “那他们该怎么办呢?” 高洋懒懒散散道: “还能怎么办,一路走到黑呗。” “只要剃头令还在,以少制多的根本就不会变。” “清朝的路很清晰了。” “要么一直压制庞大的汉民,要么融入庞大的汉民。” “压制汉民总会有触底反弹的一天。” “融入庞大的汉民,满清贵族不会同意。” “清朝体制跟明朝体制有一点完全相同,那就是有权对地方政府颁发命令的只有一个人,就是高高地坐在宝塔尖上的皇帝。” “到最后,还是看皇帝如何抉择。” “但不管最后选了哪条路。” 高洋的脸在李祖娥的腿上蹭了蹭。 “清朝最后都会以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自居。” “不如此,下场就是蒙元那种深拒闭固。” …… 【顺治亲政之后开始整顿吏治。】 【规定每三年对各地大小官吏进行考察,来全面衡量官员的情况,被称为“京查”和“大计”。】 【这种方法效果很好,被之后的皇帝沿用,并成为清朝考察、任免官吏的重要制度。】 【而为了防止出现宦官扰乱朝政的事情,顺治效仿明太祖,在顺治十二年(1655)六月的时候,命令工部立十三衙门铁牌,来防止宦官和官员勾结。】 【评价A级·得四分】 …… {嗯,对。明朝的宦官组织有四十二个机构。} {顺治入关后一度沉迷于这种奢侈的享受,然后把四十二个机构改组为十三个机构,称为“十三衙门”} {但宦官的权力几乎跟明朝时代同样膨胀,所以不久就发生宦官巨头司礼太监吴良辅,跟汉人宰相刘正宗称兄道弟,买官卖爵的现象。} {直接让那些满洲贵族大开眼界,还是中原玩的花呀!}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