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大宋·神宗时期 “绅衿将和谐对待佃户,佃户也不再拖欠田租。” “这个出发点绝对是好的。” 王安石穿紫袍戴翅冠,持着笏板,对赵顼道: “以往我们的变法或是只看上不看下,或是只看下不看上。” “但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打通变法脉络。” “一如人之行走皆靠双足,若缺了一足,走跑不便。” “将主佃的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申明权利与义务,禁止地主士绅非法虐待百姓,以功名约束对绅衿特权抑制。” “割绅矜的肉,安百姓的心。” 赵顼将王安石从地方上又寻摸过来,当然是存了再次变法的心。 问题是…… “你真的要跟他们辩论一番?” 他不知王安石在想什么,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开大朝会。 王安石抬头直视皇帝,沉声道: “张居正一朝大权在握,却依然举刀索刎对抗抵变之辈。” “陛下以为为何?” 赵顼沉默了。 为何……自然是为了天下。 王安石又低头看向手中笏板。 “臣要看看……大宋士大夫……究竟还有没有救世图存之心。” …… {唯一不美的就是,雍正没有对捐纳一事动手。} {啥是捐纳?} {捐纳,说白了就是买卖官职。它与科举、荫袭、保举同为清朝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以往士绅们仗着自己有功名在身,常把亲戚、宗族的田产挂在自己名下,不但自己可以免交钱粮,还让亲属和友朋得到实惠。} {现在,功名成为朝廷与绅衿集团签订的协议,如有违反,功名就成了“罚金”} {而反过来看,对于各级地方官员来说,也等于无形中地位提高了,士绅巴结或者作弊的成本增加,愈加敬重官员。} {既然当官越来越香,狡猾的绅衿就瞄准另一条捷径——捐纳。} …… 炎汉·灵帝时期 刘宏一激灵! 跳起身指着天幕道: “呐呐呐!他买卖官职啊!罚他!罚他!” 殿下众臣:…… 你们还是有一些本质区别的。 几位聪明人看出了清朝皇帝的想法。 简而言之,就像兵法里的围三缺一一般。 皇帝只是想变法,没打算真把士绅们逼死。 您当初可不一样…… 您是下死手且玩崩了。 …… {虽说清朝为了防止捐钱买官的人无真才实学,或者当官后肆意敛财,制定了各种严格的管理办法,将这些人与科举选拔的人才区别对待,但最终这种制度还是为人所诟病。} {捐官的底线是吏部官不可以捐。} {吏部是管官员的,不能捐官。}{礼部的官不能捐,礼部是管教育、管科举考试的,不能捐官。} {尚书、侍郎、总督、巡抚、布政使这些官职也不能捐。} {这种制度是饮鸩止渴,虽可以缓解一时的财政不足,但后患无穷。} {而且捐官的在吏治上也最容易发生贪污腐败。} {只能说雍正终究是封建王朝的君主,推行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却不禁止捐纳,让脑洞大开的士绅巧妙地打了回旋球,成为躲过改革的隐形获利者。} …… 大明·弘治时期 朱佑樘微微合目。 若是让百姓没有饭吃,他们就会造反。 而逼迫士绅割一点肉,他们却不会铤而走险。 人一旦躺过幸福的温床,是绝对不肯轻易放弃的。 推行改革,是为了政权的稳固,而不是刻意将某个阶层推到对立面。 “雍正……好手段。”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脸上浮现一丝讽刺。 这种书生意气的话他见多了。 “永远能提出问题,但永远给不出解决办法。”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捐官并不是捐个官来当着好玩的,是一种投资,要获取尽可能多的回报。 官场就是钱场,当官发财是金科玉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