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我大秦固然可以通过军功上升,但也可因触犯密如凝脂,繁如秋荼的秦法而下降。” “徒刑没有期限,终身服役,且有身份性的等级差异,如候、司寇、隶臣妾等,管理办法与法律待遇迥异。” “只迁陵县的刑徒数量就达到了该县编户齐民的四分之一数。” “数量巨大的刑徒削弱秦代编户齐民的根基。” “换言之,秦法现在具有极强且狭隘的排他性。” “它视一切不同于秦朝做法者为敌,并采用残暴的高压手段将之碾碎。” “因此,它在文化上必然采取禁锢思想、镇压异端的政策,鼓励实用,反对人文。” “概言之,以反文化的极端之术作为朝廷文化政策的基础。” “陛下,这不只是秦亡之因。” “历代皆如此。” 李斯觉得自己的话说的差不多了,最后总结道: “社会凋敝,百废待兴。” “我大秦变法要从根源迥异秦国之地。” “第一,废除愚民政策,重视文化治国。” “第二,以民生富庶作为立国之基。” “第三个,确保天下长期稳定的根基,是大力压缩官府的权力、经费,厉行节俭,依法施政。” “制度法定,克服人治。” 子婴听着听着就沉默了。 这一套下来已经不是变法了…… 这是重塑大秦啊! 他看着天幕里种种景色,又想到了汉朝。 “这天下……未必不可以秦为名……” “丞相,项籍可有为我所用之机?” 李斯默默摇了摇头。 子婴微微叹息。 “真是可惜……” …… 大汉·昭帝时期 “以臣所见,乾隆时期的三亿多人口,不过是受益于明朝江南大开发遗留下来的大量耕地。” 霍光端坐在刘弗陵对面,目光深敛,不急不缓道: “清朝统治者最大的功绩,也就是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国内和平,让人口可以正常增长罢了。” 刘弗陵从漆盘上拿起酒爵,微抿一口,笑道: “大将军对清朝的评价不高啊。” 霍光依然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模样,他微微颔首,轻声道: “依臣所观,自朱棣以后的明清皇帝,皆土鸡瓦狗。” 刘弗陵拿酒爵的手微微一顿,他一副好奇的表情。 “愿闻其详。” 霍光直言道: “唐朝,华夏航海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沿着海岸线进行长途运输。” “到了南宋,沿海地区逐步超越长江流域的内陆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但南宋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并没有将海外贸易所能带来的战略优势转化为真实的军队战斗力。” “南宋最终被蒙古大军所灭。” 刘弗陵将酒爵送到嘴边,回道: “然后就出了一个重塑乾坤的朱元璋。” 霍光点头称是,并道: “朱元璋的为人与政策臣不想多言。” “但明朝的建立,再次实现弥合南北的功绩,是不可指摘的。” “由于地理上的因素,南方经济虽然繁华,但被山地和江河切割,很难组织大兵团进行快速机动作战。” “北方黄河两岸之地虽然土地产出少、人口少,但兵团机动性更强,而长江的宽度则不足以抵抗北方大兵团南下。” “因此要保卫长江和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新政权必须有效统治北方,并抵御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军队南下。” “不管朱棣出于何种心态,这种决定将明朝首都迁往北京的姿态,是华夏之地的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 刘弗陵嘴里念叨着必然二字,心里似懂非懂,他下意识道: “因为南方经济的开发?” 霍光抬头看着皇帝,正色道: “然也。” “华夏自古以来以中原为心腹,四方为手足。” “但到了明初,华夏有了两个心腹。” “一是自古以来,二是天下命脉。” “这种情况是第一次出现。” “所以朱棣的战略是基于保全两个心腹的情况下而制定的。” “向北防御,多次亲自带领大军深入蒙古大漠,将元政权重新打散成游牧部落。” “向南扩张,以国家力量建立起强大的海军,组织大规模船队下西洋,开拓贸易航线。” “而在南方则投入了更多的力量从事航海活动。” “这种变化,是疆域扩大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之后必须做出的抉择,也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天下并非一成不变的。” “南方既然能成中原命脉,那海贸又为何不会成为华夏命脉呢?” “儒生讲三代之治。” 霍光看着若有所思的皇帝,轻声道: “但我大汉疆土也不是别人送来的。” 刘弗陵嘴角抽搐了一下,但用酒爵挡住了。 他现在听明白了。 这是要一步迈两步啊! 不怕扯到蛋啊! “确实是长久之计。” 刘弗陵讲酒水一饮而尽。 “给后人指条路,慢慢走去吧。” “也省的只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不停转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