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到道光十年(1830年),共裁撤了两万三千九百多名官员。} {其次控制捐输,限制督抚属员随意提补。} {都知道,卖官是清朝的一个公开政策,目的是补贴财政收入。但这个政策无疑会公开助长腐败,道光进行了有限度的改革,没有杜绝捐输,但也禁止现任官员加捐职衔。} {然后是加强宗人府的管理。宗人府是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道光有感于宗室子弟日益腐败,着意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提升皇家子弟的素质。} {道光四年(1824),宗人府还将一些皇室子弟送到边疆地区锻炼,减少他们对社会的危害。} {最后,限定案件的审理期限。} {办案拖沓是清朝官场的一个通病,很多案子由于长期积压,导致许多人屈死狱中。} {道光认为这种情况会导致许多家庭家破人亡,增加他们对社会的憎恨,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对大清是很不利的。} {所以他限定了案件的审理期限,京城的衙门必须一个月内结案,州县的衙门时间更短,二十天就必须结案。} {上司的批复在一个月内必须申报,刑部审核的话,要根据不同案情分别在十天、二十天、三十天内结案。} {对死罪案件的定决,从报上来到判定要在七十天内完成,监候限八十天。} {你可以说他用人能力烂,但他能力真不差了。} {要不是遇到降维打击,他也是守成之主。} …… 大汉·宣帝时期 刘病已看着天幕里的种种制度,认同道: “只看这些举措,道光的确不是吃闲饭的。” “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也都是切实之举。” “只是可惜……” 刘病已想到了还是一片迷雾的海外诸国。 道光的不幸之处在于,他不仅要对付国内的不安分力量。 还要应付正处于扩张期的海外势力。 “日不落……” 刘病已念叨着这三字。 比我大汉还狂。 …… 【改革还没有开始就停止了,但财政亏空的问题仍然存在。】 【道光想来想去,最后,经过跟他尊敬的师父——理学大师曹振镛商量以后,得出结论: 解决财政亏空的唯一方案只能是节约开支,而节约开支的首要任务就是皇帝要为天下国家做出表率,带动大家一起节约。】 【为此,道光发布《御制声色货利谕》提出了三个最基本的节俭方针。】 【一、重义轻利,不要贪财。】 【全国人民一起省,皇帝省,大臣省,百姓省。】 【道光言:“百姓不富,我这个皇帝怎么能富呢?”皇帝不富,大臣怎么敢富呢?所以,大家一起来节省。】 …… 大汉·景帝时期 刘启蹲在田地头,怼了怼身边仰躺在地的小刘彻。 “彻儿,你觉得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小刘彻都快累嗝屁了,躺在地上闭目休息的他,有气无力道: “有道理有道理。” “节俭吗,大父也是这么做的。” 刘启点点头。 “既然有道理,我们也得以身作则。” 小刘彻猛的睁开眼! 不对劲! “那你的伙食也该降降了。” 小刘彻抬起头,难以置信的看着刘启。 说的是人话吗? 我就爱吃点猪蹄?! 猪肉都是你和阿母吃了! “以后从三个猪蹄降为两个。” 刘启竖起两个手指,笑眯眯道: “但若是能在三个时辰内垅好半亩地,就再给你一个猪蹄。” 小刘彻无力的躺回去。 玩什么朝三暮四啊…… “好……” 烦死了! 刘启摸着胡须笑个不停。 还是逗孩子好玩。 不过…… 刘启看向天幕,思索着一件事。 节俭……真的有用吗? …… 【二、各省停止进贡。】 【在嘉庆时期皇帝就下令停止进贡之风,后来臣下改变政策,认为进贡珠宝是奢侈,那么进贡一些土特产总是合情合理的吧。】 【现在道光说,连土特产也不必进贡了,他甚至抱怨说,这些土特产本来就不值几个钱,但被大臣们夸得天花乱坠。】 【不管怎么说,都是老百姓的东西,不收礼就能为老百姓节省点儿。】 【而且,这些土特产从地方运到北京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 后唐·明宗时期 “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嗣源觉得李商隐的这句诗说透祖宗创业之理。 “能做到这一步,就超越六七层皇帝了。” 他看向一边读书的郭威与小赵匡胤。 “但可惜时事不对。” “这些锦上添花之举,与大势无用了。” …… 后周·世宗时期 郭荣看着这点,想起了他爹。 “祖先创业暴霜露、斩荆棘,才有尺寸之地啊。” “还是有明君之相的。” “但此时急需变法之要,这些确成细枝末节了。” 他翻着手里的《论语》等书,心中恍然明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