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再固执己见,拒不出兵,那时间肯定来不及了!』 『朕还以为你算有良心,所以让你出兵,救救燃眉之急。没想到你在奏折里,替我统筹起几省的军务来了!』 『我问你!你的才力,能统筹得了几省的兵力吗?!』 『平时你丫的就能吹牛!觉得谁也不如你,把别的官员骂得够呛!怎么现在真有事又不敢出兵了?!』 『你别说别的了,早点儿出兵!早一天就能早顶点儿事!』 『虽然你的兵虽然少,但多少也能放屁添风发挥点作用。』 『你和我吹过那么多牛,关键时刻,你快点儿给我办出成效来!』 …… 大唐·玄宗时期 “哈哈哈!咸丰真急了!” 李隆基看的呲牙直乐。 “看来在咸丰眼里,曾国藩不过是一个好高骛远、纸上谈兵的书生啊。” “不过太急于解燃眉之急,却忽略了军队的长远发展。” “这点不好。” 杨玉环捧着脸,悠悠道: “某人也是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兵,最终导致兵败啊……” 李隆基嘻嘻,李隆基不嘻嘻。 …… 大清·康熙时期 康熙的第一反应就是拥兵自重。 第二反应是崇祯催孙传庭。 “真是多事之秋。” 康熙喃喃自语。 这两个可都不是什么好兆头。 …… 【奉到如此严苛之旨,曾国藩毫不害怕,他于十二月二十一(1854年1月19日)上了一封表面上诚恳、实则强硬非常的回奏。】 【详细说明了五条不能出战的理由。】 【咸丰看着曾国藩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没奈何。】 【知道曾国藩是不可能让步了,只好自己给自己找台阶,反过来说曾国藩说得有理,让步抚慰,还说“汝之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 …… {不得不说,就清朝那个执政体系,咸丰能容得下曾国藩也是个奇迹了。} {曾国藩四次抗旨真的给我极大的震撼。} {在我的认知里,清朝皇帝就是集权的象征,如果不听皇帝的话,往往都没有好下场,即使你是二品大员。} {结果曾国藩四次抗旨,还能让皇帝认输!} {感觉就是欺软怕硬,现在怕极了太平天国,需要曾国藩,不敢得罪到底。} {崇祯:所以,朕不怕!} {好在咸丰不是崇祯,曾国藩也不是孙传庭。} …… 大明。 “彼其娘之!” 朱元璋看着“崇祯”的我不怕三字,再对比一下咸丰的态度。 破防了。 破大防! “国家已经呈现摇摇欲坠之势!” “为了国家可以三番四次的对臣下低头!” “崇祯为什么就不行!” “为什么!” “咱当初过去了就该打死他!” 朱标看着天幕里咸丰说出的软话,感慨着: “只此举,已是明君了。” 可惜时事已变了。 …… 【咸丰四年正月二十八(1854年2月25日)武昌危急,咸丰再次想到曾国藩的湘军,下旨“刻日开行”。】 【为了堵住曾国藩的口,谕旨中称:现在已逾正月下旬(阴历),船、勇当早齐备,广东所购洋炮谅已陆续解到。】 【以此不让曾国藩再强调客观困难。】 【但,也就在这一天,曾国藩的湘军练成!】 【共有陆师十营、水师十营,各类船艘四百余只,火炮四百余位,官兵长夫水手共计一万七千人。】 【水师以褚汝航为总统,陆师以塔齐布为先锋。】 【其编制以将领为中心,一营士兵为其上司哨官、营官所属,营官又为统领私人所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湘军组成,他未待旨命,便率部离开衡州向北开进。】 …… 天幕上。 一支军容整齐的部队向武昌进军。 马蹄下烟尘扬散。 咸丰帝调其出援的谕旨由北向南。 曾国藩率军出征的奏折从南而北。 身背公文的两骑折差交错而过。 …… 【双方各自收到文书的场景,今已无人知晓。】 【时间上的凑巧或许会让他们惊愕不已,也或许会心一笑。】 【但是,曾国藩这一次又违旨了。】 【他没有能救湖北,因为太平军已经攻入湖南。】 【二月二十九日(3月27日)太平军西征军由春官又副丞相林绍璋率三万余人,自汉口上驶,入湖南。】 【三月十日(4月7日)太平军克岳州,接着乘胜进至乔口、靖港,留石祥祯率部在此扼守,林绍璋率主力近二万人由陆路绕经宁乡,疾趋湘潭,南北夹击,夺取长沙。】 【长沙周围的湘阴、宁乡、靖港、湘潭一带,尽为太平军所据。】 【曾国藩一面派遣湘军陆师进攻湘潭,一面自率水师及陆师一部进攻靖港。】 …… 天幕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