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其二是……这些军备制造真的掌握在清朝手里吗?” “器械、装备、原料,这些东西他们要从哪里买那命脉就掌握在谁手里。” “甚至,外洋还可以通过洋务派推销早已落后的或者淘汰的设备和器材。” “那些工厂里的人其实是在为外洋人出力……” 刘彻念到此处,突然停顿住。 随即似拨开一层云雾,喃喃道: “这些物品不面向市场,但其本身却具有部分的商品特性……” “商品……价值……资本!” …… 【除了军备之外,洋务派又大约创办了二十多个民用企业,涉及交通运输、采矿、纺织、冶炼等行业。】 【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立。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形式为官督商办。】 【开平矿务局。光绪四年(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创设。】 【最初由李鸿章派唐廷枢在天津计划创立开平矿务局,目的是开采唐山煤矿。原拟官办,后因清廷财政困难,改为官督商办。】 【光绪七年(1881年)开始开采出煤,每天的产量达五百至六百吨。由于该矿设备优良,煤矿储量大,煤质好,产量逐年增加。】 【除供应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北洋海军用煤外,还在市场上大量出售,在天津很好地抑制了洋煤进口。】 …… 大清·咸丰时期 “光绪……” 懿贵妃看着更变的年号,惊呼出声。 她心中一慌,抱紧怀中幼童。 看向殿内众人。 太医、太监、宫女、侍卫。 俱都伏地而跪。 看不清脸面。 “也许……是皇帝亲政改了年号呢……” 安德海低着头,期期艾艾道: “未必就是……就是……” 懿贵妃抱着孩子,嘴角浮起僵硬的笑意。 “说的有道理……有道理……” …… 【上海机器织布局。李鸿章于光绪八年(1882年)派人收集商股在上海筹办的,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机器棉纺织厂,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投产。】 【电报总局。光绪五年(1879年),李鸿章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在大沽炮台至天津之间试设电报,试验成功。】 【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局,任命盛宣怀为总办。第二年就开始铺设天津到上海的线路,年内竣工。】 【这是中国第一条长途通讯线路。同时,在紫竹林、大沽口、济宁、清江、镇江、苏州、上海等地分设七个分局。】 【光绪八年至十年(1882至1884年),上海至南京、南京至武汉的电线相继架设完毕。】 【光绪八年(1882年),因官款不足,电报总局又吸纳商股和民资而改为官督商办。】 …… 大清·光绪时期 光绪感觉怪怪的。 这算什么? 盘着同治的功绩,用着我的名字! 这不应该算到朕头上吗! 慈禧面无表情的看着天幕。 光绪、光绪、光绪…… 这些本该是载淳的…… …… 【铁路交通运输业。光绪元年至二年(1875至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至吴淞段修筑了铁路,全长三十六华里,从此中国便有了铁路。】 【后因机车轧死一人,清廷要求司机偿命,并派李鸿章到上海进行谈判。清廷出二十八万两白银购回铁路、机车,然后把机车抛入江中,铁轨、车辆被弃置在海滩,后来全部烂掉了。】 【此后清廷内部争论了许多年铁路问题。】 …… 天幕上。 纷纷乱乱的朝堂上划分为三派。 一个卡通小人头顶『左宗棠』三字,开口道: “铁路是为火轮车服务的,我大清没有火轮车,自然用不着铁路这个东西!” 后面一片小人摇旗呐喊着: “说的对啊!说的对啊!” 此时,卡通版的『曾国藩』捻须道: “修铁路必然破坏马车夫、人力车夫、轿夫与旅店的生意,这些人没了生路,一定会闹事。” “会破坏关隘与风水,而让洋人来修路,只会让洋人得利并冲击大清的财政收入。” 身后也是一片呐喊助威的小人: “说的对啊!说的对!” 最后的『李鸿章』道: “铁路是个好东西,可惜的是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资,大清的官与民皆无财力自主修筑铁路。” “官与商合作又容易发生隔阂闹出矛盾,同样很难成事。” “所以,不如待承平数十年之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到那时国家有了钱,铁路就不必再由洋人来修。” 身后同样一片擂鼓助威的小人: “说的对!说的对!” 『总理大臣·文祥』:…… …… 【李鸿章的意见被采纳了。】 【此时,距离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已过去四十余年,伦敦已在运行大都会地铁。】 【美国、法国、德国与俄国的铁路建设均已持续了三十年之久。】 【这一年,美国的铁路通车里程已达到四万六千八百四十四英里。】 【直到光绪六年(1880年)开平矿务局才修筑了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总长十一公里,用以运煤,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这条铁路后来又延长到天津,又从唐山延至山海关。】 【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修筑了从基隆到台北的铁路,后又把铁路延长到新竹。从此中国的铁路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洋务派接着又创办了台湾基隆煤矿、黑龙江漠河金矿、兰州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 …… 大唐。 “思想观念上还是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多。” 李世民双手搭在两边软枕上,看着众人道: “这洋务观念和行动还是处于求新与守旧之间。” “看他们在所最关心的武器革新方面,就处于这种求新与保守的矛盾状态。”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那新式武器如同士人之于诗赋杂艺,可有可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