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是啊……朕还是太要脸了……” “当皇帝怎么能要脸呢?” …… 大清·康熙时期 康熙掩饰性的喝水。 明太祖是厉害…… 群里一段是限制两百字吧? 瞧瞧这一会儿功夫吧。 八段骂出去了。 个个都带脏字。 “明太祖的书读的还是挺好的。” 胤禛冷不丁听到这一句,摸不着头脑。但还是接话道: “确实,虚心受教,还能举一反三。” “若是能念上书,恐怕成就也不一般。” 康熙嗯了一声,没说话。 明太祖这骂人功夫在哪学的呢? 民间吗? …… 大清·光绪时期 光绪再一次庆幸自己的盘点还没完。 同时庆幸这锅不用自己背。 然后,天幕上浮现一句让他心惊胆战的话。 …… 【制度建设:百日维新。】 【关于甲午战争之后的改革,长期存在一种固化印象,即将1898年的百日维新与甲午年的惨败直接联系起来,视百日维新为甲午之败的反思与挽救。】 【这种印象漏掉了极重要一环:1896到1898年这三年,清廷中枢其实也在推行改革,这个推行者主要是光绪皇帝。】 【百日维新是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回应,不如说是对“甲午后改革”失败的回应。】 …… 大清·太宗时期 皇太极眼前一亮,随即又暗了下去。 对于皇帝的志气他表示欣慰。 但对于皇帝的结局他表示不看好。 “但凡成功,也不会有慈禧量中华之物力之言……” 布木布泰拉着他的手安慰着: “最起码那孩子也做出努力了不是。” 皇太极扯了扯嘴角,硬憋出一句。 “也是……” “就是希望他的努力不要像崇祯皇帝那样……” 崇祯皇帝也很努力啊。 …… 【当《马关条约》签字的消息传回国内,朝野舆论哗然。】 【半数以上的封疆大吏以及一大批京官包括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六部、翰林院等和部分宗室贵胄,或上奏朝廷,或联名上书,反对批准条约。】 【在京各省举人或参加京官领衔的上书,或单独上书,纷纷要求拒和,对清廷批准和约形成强大舆论压力。】 【台湾在京师任职的五名官员叶题雁、李清琦、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联合上书都察院,强烈反对割让台湾,代表了台湾人民的心声。】 【他们表示“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是为台湾五举子上书。】 【康有为联合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名,举行集会,发起有名的公车上书,反对割地,主张迁都抗战。】 【而甲午战败后,光绪也痛定思痛,在看过上书之后。】 【他认为三十余年的洋务自强改革失败了,败在改革程度太浅,改革力度太小,改革速度太慢。】 【他要加大力度!】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冷眼看着。 “加大力度?” 慈禧在那杵着呢,你加大力度找死吗? 满朝有你几个人? 地方督抚有几个听你的? 除了一颗心是好的,屁用没有。 你不是改革力度太小,你是改革阻力太大! 况且…… “改革亦或夺权。” “还犹未可知呢。” …… 【按光绪帝对甲午惨败的反思,甲午后改革应该包括四项核心内容:一、军事改革,采用西法练兵,包括陆军与海军。】 【二、财政改革,采用西法整顿财政并发展工商业(鼓励开矿)。】 【三、教育改革,采用西法变更学制,抛弃科举设立学堂。】 【四、兴办铁路创设邮政,效仿欧美列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 【除了第四项得到部分落实外,前三项改革皆未能够按照光绪帝的意志推行。】 …… 大唐·德宗时期 “你肯定成功不了啊……” 李适看得明白。 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将衰、兵弱、器窳则是不争的事实。 他又不是不懂兵事。 选将之道不同用将之道,那是贵新不贵陈,用贱不用贵。 欲在战争中战而胜之,就必须不拘资格选拔将才,用这些新的将领替换那些已经明显落伍的旧将领,然后再由这些新将领各自训练新兵若干。 但是! 就跟大唐满地藩镇一样。 “朝廷要收束地方权力,使地方督抚实际权力大为缩小。” “而中央对地方也缺乏实际控制力。” “不然也不会弄出什么东南互保。” 所谓中央集权只是有名无实。 其总体表征是朝廷与地方权威一并流失。 朝廷无法控制地方,地方无力效忠中央。“ “这种情况下,练出的兵指不定是谁的呢。” …… 大宋·神宗时期 赵顼看出来了。 “这大清上下个个身怀绝技!” 改革是你这么改的? 每一个牵扯的利益关系都是无比庞大。 “雍正只是改一个吏治就困难重重。” “你这何止是改吏治。” 军、财、教、路。 这一整个是打算重新开国啊。 …… 【当时清朝已日益熟谙西方世界,明治维新、华盛顿、拿破仑与彼得大帝为他们提供了可能的模式以借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