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 【所谓的“两国合邦”究竟何意,康有为的《自编年谱》里没详写。须参考其他资料。】 【比如,刑部主事洪汝冲曾上书光绪,据考据,该奏折当是康有为所拟,其中提出迁都、借才、联邦三条建议。】 【迁都指的是建议清廷将都城迁往荆襄。】 【借才,奏折的主张是:“职以为不仿行西法则已,苟仿行西法,则一切内政,尤当广聘东西各国名士,畀以事权,俾资赞助,收效必宏。”】 【建议光绪聘请“东西各国名士”参与新政,这些“名士”不只是顾问,而要“畀以事权”,赋予他们具体的职务和权力。】 【奏折还提出了具体的“名士”人选:“甲午之役,则伊藤、陆奥,名震寰区。近日伊藤罢相,将欲来游,借觇国是。皇上如能縻以好爵,使近在耳目,博访周咨,则新政立行。”】 【希望光绪聘请刚刚卸任日本首相职务的伊藤博文,使之成为核心决策层的重要顾问。】 …… 大秦。 嬴政看着一瞬间蜂拥而起的弹幕,平静道: “你说,为什么要建议定都荆襄呢。” 至于借才这事,他到不惊讶什么。 毕竟聘请这事是春秋战国的常例。 虽然是常例,但也不影响他认为提出这建议的人有些失心疯。 时代不同,非要硬容。 找死。 刘邦也不太在意借才这事。 但凡有脑子的都不可能同意。 “荆襄……这地儿一定是有说法。” “不过,依臣观之此人行径。” “莫不是想着将爱新觉罗氏迁到南边,远离其发源地,从而进行全面改革。” 嬴政回头看着刘邦,眼里就透露着四个字。 你认真的? 刘邦认真的点点头。 据他观察,那康有为搞得出这事。 嬴政扭回头继续看向天幕。 是个人物。 可惜,太狂了。 …… 【关于“联邦”,奏折的具体建议是:】 【“为日本者,所亲宜无过中国,以我幅员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饶,诚得与之联合,借彼新法,资我贤才,交换智识,互相援系,不难约束俄人。 俾如君士但丁故事,则东西太平之局,可以长保,而祖宗缔造之业,亦巩如磐石矣。 此事若在欧西,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挪威以合于瑞典而得自存,匈牙利以合于奥地利而以不灭。 他如意、德以众国合成而称帝制,既无碍自主之权利,而有关两国之存亡。 故坦然行之,并无猜忌。】 【随后,康有为建议光绪,“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 【也就是成立一个有伊藤博文、李提摩太这类外国专家参与的最高决策机构。】 【1898年9月20日,伊藤博文晋见光绪帝。】 【同日,康有为正式向光绪提出了“合邦”的建议。】 …… {这事你们知道吗?} {我反正不知道……} {哇……哇……卧槽!} {我查了查,早在甲午年清廷战败之后,李提摩太便撰有《新政策》一文,刊登于《万国公报》。其核心内容是:一、宜延聘二位可信之西人,筹一良法,速与天下大国立约联交。} {二、宜立新政部,以八人总管,半用华官,半用西人。} {三、铁路仍电请西国办理铁路第一有名之人,年约四十岁者与之商办。} {四、中国应暂请英人某某、美人某某,随时入见皇上,以西国各事详细奏陈。} {五、国家日报,关系安危,应请英人某某、美人某某总管报事。} {六、学部为人才根本,应请德人某某、美人某某总之。} {七、战阵之事,应专精此事之人保荐人才,以备任使。} {八,以上各事,应请明发谕旨。} {这一连串建议,究其实质,是希望清廷在外交、铁路、财政、报纸、教育等部门向各国“借才”,且这种“借才”非一般的顾问性质,而是要有“总管”权限。} {戊戌年夏天,李提摩太与康有为往来密切。很可能便是在这番往来中,康有为接受了李提摩太“对外借才”的建议。} …… 大唐·玄宗时期 顶着鞋印的李隆基一脸正色。 借才这事在大唐倒是不奇怪。 大唐吗,只有别人削尖头脑来当人才的份儿…… 但大概意思想通,毕竟当官的胡人也不少。 问题是…… “他这合邦是什么个意思?” 李泌放下手中的物理教材,正色道: “奏折中的联”一词的语意颇为含糊。” “但臣可以肯定,绝不是一般的国与国之间的结盟。” “若止于国与国之间的结盟,奏折就不必拿什么挪威合于瑞典,匈牙利合于奥地利来举例。” “更不必说什么此事若在欧西,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这种话。” “但似乎也不是兼并……毕竟真要是兼并,清朝与日本说不好是谁兼并谁。” 李隆基摸着下巴,若有所思道: “合邦……” “长源,你说天可汗这称呼,是不是可以统合万国啊?” 李泌愣了一下,有些不确定道: “可…可以吧?” 李隆基点了点头,又道: “那朕为了让万国可以安心发展,派兵保护一下也很正常吧?” 李泌:…… “陛下英明!” …… 天幕上。 乾清宫内。 光绪看着手里的奏折,呼吸急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