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书院厢房之中。 吕芳脸上虽然挂着笑容。 可是心中却又有些为主子爷感到不忿。 主子爷这么多年,垂拱而治,宵衣旰食,国家权柄皆予群臣。 可就算是这样。 主子爷想要出宫一趟,都得要悄悄的藏着身份。 即便是抛头露面。 臣子们也只能当做不曾看见,不能上前行臣子礼。 一想到这。 吕芳双眼不禁涨红了起来。 而刚满脸激动的吩咐完的嘉靖。 却是皱眉看向吕芳。 只是一眼。 这位一辈子都在揣测人心的皇帝,便明白了身边老奴的心思。 嘉靖哼哼了一声,撇了撇嘴。 “哭什么?” “今天高兴的日子,还不快回宫中,将旨拟好送来!” 说罢。 嘉靖看了一眼坐在眼前,却始终有些怯弱的裕王。 吕芳点了点头,手背揉了揉双眼,这才躬身告退。 等吕芳走出厢房。 外面已经是一团和气。 而众人见到这位内廷大总管,也只当没看见。 原本还准备今日回城后就要写奏疏弹劾严绍庭的官员们,也没了这个打算。 既然聂豹三位老先生确定是要留在昌平书院。 而昌平书院也是要对外招揽学子。 便是有严绍庭最后那两句话,大抵是要作为书院警训,可他们这些人家的子弟,是缺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 不过是年轻人想要更进一步而已。 很合理。 随着徐渭在一旁为众人介绍起昌平其他可以游玩的地方后,已经有不少人走出书院,三五成群的结伴游走在昌平。 亦有不少人是装着心思,想要自己亲眼看看如今的昌平。 其中尤其以户部尚书高燿为主。 带着一帮户部的官员,闷头就出了书院。 他要好好算一算,如果昌平按照现在这样的法子持续下去,朝廷能从昌平收缴多少赋税。 如果财税激增。 而昌平之法虽不能尽行于天下,但只要其中有那么一两条是能推行到别处,朝廷和户部也会因此财税大增。 亦有些不同于高燿的官员。 则是抱着学习如何治民,而走出书院,想要一探究竟。 毕竟京官再贵,到底还是不如地方官来的权势重,哪怕是小小一介知县,也可以说是封疆之吏,百里侯。 “昌平经验?” 一名户部的主事官,低声念道了一句,歪头侧目看向正走在书院街上的尚书高燿。 高燿点点头:“可以说是昌平经验,虽不能尽取,可只要有其中一二可让我户部用于别处,必将为国库开源无数!” 主事官嘴唇蠕动了两下。 众人亦是目光各不相同。 但人们却已经反应过来。 有着昌平经验的严绍庭,或许真的不太可能和他们一样了。 不安一地,何以安天下。 宰辅起于州县。 而有着昌平在手的严绍庭,将来的前途只会是一片光明。 当然前提是他不要做出什么天怒人怨,惹得满朝排挤的事情来。 走出书院的人。 多多少少都带着一些各自的心思。 而留在书院里的人,便不剩多少了。 内阁的几人自然是都留在这里的,六部、五寺也就只有一个兵部尚书杨博是留在现场。 只不过不等杨博落座。 严嵩便看向杨博。 “兵部。” 正要坐下的杨博,立马站直:“严阁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