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第一筐。” “重六十七斤十四两毛五钱!” 轰! 整个路面上的人群都炸开了锅。 虽然瞧着那箩筐里沉甸甸的,重量定然不少,但谁也没想到仅仅是这一箩筐就能有近七十斤重! 产量竟然当真如此之高。 随后。 紧接着又有人报数。 “第二筐。” “重五十三斤八两九钱。” 依旧是过了五十斤一筐! 这还只是前两筐。 人们将眼睛移向了路下面的红薯地里。 在周云逸划出来的那一亩地里,可是还有好些个装满了红薯的箩筐未曾搬上来。 这…… “这恐怕真要亩产十数石了吧!” “果真有这等高亩产的粮食?” “若真如此,我朝百姓之福!我等之福!朝廷之福!陛下之福啊!” “会不会有假?只这一片地提前埋进去的?” 当人们在感叹红薯高亩产的时候,同样也有人产生了怀疑。 然后。 众目睽睽之下,昌平治安司的司丞徐渭,就带着一旁人,满脸笑容的走了过来。 徐渭手上提着丈量田地的尺,而其他人的手上则都提着镰刀、钉耙、箩筐、扁担等农具。 徐渭躬身笑着说道:“诸位上官若是觉得我昌平这块地里的红薯产量有假,大可任意丈量出一亩地,甚至多丈量些出来也无妨。昌平百姓不参与,只由着诸位上官自己将红薯挖出来,看看这产量到底如何,昌平治安司也能有个准数。” 那帮被徐渭带来的昌平百姓,也不管在场这些人是什么文渊阁里的阁老,还是六部的尚书,亦或是五寺卿,一人手上塞了一样农具。 徐阶手上被塞了把镰刀。 他身边的高拱则是提了把钉耙。 至于说袁炜,脚下已经放了只空箩筐。 三人看了看左右,一阵无语。 然而。 朱载坖却是眼底一闪而过,当即就走到了徐渭面前,拿出尺子,提了一把镰刀就往下面的红薯地走了过去。 “徐先生,你也过来,帮着我一同量一亩地出来,咱们也来挖一挖这红薯。” 徐渭当即面露笑容:“山长您走慢些,我这就过来。” 两人说话间,就已经是当众进了红薯地。 留下众人站在路上看着那两个进到红薯地里的人。 留在原地也不是。 可真要下到红薯地里亲自挖红薯? 众人无声之中,眼神开始搜寻刚刚到底是哪个倒霉蛋在质疑昌平红薯产量的。 现在连裕王爷都下地了。 他们能不下地? 别看人家裕王爷嘴上说的好听,在这昌平他就是个昌平书院的山长。 可你真敢将他只当做是山长看了? 没看到不远处那辆马车,停在那里就好似能吃了人一样? 一阵无声的呜呼哀哉。 这帮平日里哪个不是身着大红袍,踏着四方官步的大明朝清贵大员们,此刻也只能是屁颠屁颠的提着各式各样的农具,走进了红薯地里。 还一个个争先恐后的,都要在朱山长的面前露个脸。 马车里。 嘉靖满脸笑容,书院学生们的结业报告也不看了,就扒在车窗后面看着外面的热闹。 “没想到,这小子如今倒也是能事必躬亲了,日后也能说上一句是双手耕耘过的!” 嘉靖嘴里念道着,脸上的笑容则是更盛。 一旁伺候着的吕芳,自然知道主子爷这是在说谁。 可不就是在说如今在这昌平担任书院山长的裕王爷嘛! 吕芳满脸洋溢着笑意,笑着说道:“这是裕王爷深肖主子爷,不忘我大明祖宗江山社稷得来不易,如今有了出府做事的机会,自然是事必躬亲,事事过手。” 嘉靖摆摆手:“行了行了,再夸朕都要替他不好意思了。” 吕芳笑吟吟的也没再说话。 可任谁都能看得出来,皇帝今天是真真的高兴。 那边。 红薯地旁边的路上,称重仍在继续。 “六十一斤三两二钱。” “……” 终于。 张居正心颤了。 他转头再一次看向始终面带笑容,好似永远都是如此从容不迫的严绍庭。 严绍庭亦是侧目看了过来,笑着道:“官船一千料。” 张居正顿时双眼瞪大。 这完全就是在狮子大开口! 然而严绍庭却是依旧面带笑容,神色从容。 民船一千料,大抵是两百多吨。 而官船一千料,则接近六百吨。 完全不同的承载量。 而他和张居正围绕的核心点,就是昌平连接通州的这条运河,以后的通航量究竟能有多大。 那边,红薯地里运上来的一筐筐红薯,正在不断的称重。 一个个数字钻进张居正的耳中。 唯恐自己再听到什么惊世骇俗的话。 张居正赶忙说道:“成交!官船一千料!” 严绍庭淡淡一笑:“我代昌平百姓,先行谢过太岳兄。” 张居正却是脸色紧绷,不解的询问道:“伱昌平一地,要这么大的通航载量,到底想做什么?” 严绍庭却是笑而不语,转口说道:“依着通航官船一千料来算,顺义三分之一的百姓都要被纳入赋役力工之中,如此算来,顺天府倒是要好好的忙一阵子顺义县人丁清查的事情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