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严绍庭当即面露笑容,奉承道:“功过与否,自然还得是皇上圣裁。微臣今日之言也只是说此次之事,微臣是觉得我朝上下都是忠君报国的臣子,这一次议的也都是军国之事,就算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嘉靖瞪了严绍庭一眼,挥了挥手:“行了,说东说西,功过与否朕心里有数!” 严绍庭脸上笑容不改,继续拍着马屁:“皇上圣明,微臣其实就是知道皇上心里有着一杆秤,才敢胡言乱语这么多话。若不然,只怕微臣刚一开口,就要被皇上降旨乱棍打出去了。” 嘉靖哼哼着,脸色却稍稍缓和了一些:“看来你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见老道长态度有了变化。 严绍庭赶忙转口道:“启禀皇上,虽然微臣今日说朝堂上下都有功。但这一次蒙古人来犯,宣府镇还是有些责任要担的……” 嘉靖眯着双眼,要不是自己知道这小子撅屁股拉什么屎,哪里能等他一通狗屁放到现在。 见严绍庭还记着自己的事情。 嘉靖哼哼了一声,却没有开口。 杨博却是在听到严绍庭说宣府镇还要承担责任,心中不由一惊。 他赶忙开口:“不知严宾客所言,宣府镇还要担下什么责任?” 严绍庭侧身看向杨博,而后面露笑容,拱手抱拳道:“杨尚书莫急,下官之所以这般说,乃是因为宣府镇御敌有力,当褒奖。但宣府镇谋略短浅,若是在去岁查探得知蒙古人会有图谋,便亲来京师力陈利弊,早做准备。即便宣府镇辖下有千里边墙,但想来也能有更多精力防备各短板之处。如今既能拦住蒙古三路大军,那么也就能将最后这一路三千余众也挡在边墙外头。” 杨博眉头皱紧,不知严绍庭这话又是目的何在,心中不免生急。 倒是上方的嘉靖嗯了声。 只要严绍庭给出一个由头,自己现在依旧有机会拿捏宣府。 嘉靖当即点头道:“此言说的在理。” 见皇帝也如此认定,杨博心中更是焦急了起来。 倒是徐阶,带着满头雾水的看向原本一番言辞,已经将所有过错都推到蒙古人和白莲教身上的严绍庭。 这小子又要搞什么事? 这不是自己拆自己的台? 不过想到严绍庭说的,宣府镇还要担责,徐阶亦是心中暗自生笑。 严绍庭默默感受着殿内气氛的转变,微微一笑。 他说道:“微臣思来想去,或许是宣府镇总兵官马芳久在边关,可能是因此少了长久谋略,只将精力灌注在一时御敌之上。当下虽然不宜临阵换将,但宣府镇却也不是不能做出调整。 “微臣以为,皇上可降旨,宣召宣府镇总兵官马芳进京述职,前线暂交宣府巡抚赵孔昭代管,继续抵御蒙古人。 算算时节,当下即将入秋,等到了九十月份关外就要降雪,蒙古人绝无可能一直拖延到降雪之后才撤军,必然要在降雪前撤回去。若是微臣猜测无错,恐怕此时关外那三路蒙古人眼看潜入关内的人没有消息传出,已经开始在筹谋退兵之事了。” 严绍庭话音刚落。 严嵩便皱眉开口:“小儿乱言!未曾经历边疆战阵,如何敢妄加揣测边关战事走向!” 嘉靖却是笑着伸手:“阁老言重,既是廷议,当畅所欲言。关外蒙古人何时退兵,想一想也是有成例可鉴的。” 说罢。 嘉靖已经是目光看向杨博。 杨博则是默默的看了眼严绍庭,虽然不知严绍庭为何会有提宣府镇要担责的事情,但想着今日一开始对方将这一次事情的过错都推到蒙古人和白莲教身上。 杨博觉得自己还是要再信严绍庭一次。 他迎着皇帝的注视,躬身道:“回禀皇上,严宾客所言并非胡乱揣测。北方时节靠前,入秋之后不用多久关外草原便会降雪,若是蒙古人这个时候不退回去,那么他们就要顶着风雪赶回各部,路途上必然会有大量伤亡。” 嘉靖搓动着拇指,目光审视的环顾了一圈。 “诸卿以为呢?” 其实这事就如杨博所言,就算蒙古人是铁打的,也不可能在降雪之后还待在边墙不走。 于是众人一阵附和。 嘉靖终于是心满意足的看了眼严绍庭。 还好这小子最后没有坏了自己的图谋。 他当即站起身,目光下沉。 “诸卿既有言,便以严绍庭所说照办。” “朝廷即刻拟旨,传召马芳回京述职。” “朕要问一问他,还能不能继续替朝廷坐镇宣府!” ………… 月票月票 推书:《大明:1392》 洪武二十五年,太祖数十年培养的太子驾鹤西去,幼年丧父,中年亡妻,老年丧子,建立不过二十余年的大明王朝,即将迎来场权利的更替。 京外藩王,等着册封太子的诏书,京内皇孙,奋起直追,淮西勋贵大祸临头。 而这一切的终结,都要从应天府的一间客栈说起,从此大明开始走向世界,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日月所照,皆为明土! 率土之滨,皆是明臣!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