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南京城里。 守备衙门和镇守衙门,在接到消息后,虽未商议,却默契的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守备衙门及镇守衙门,算是节制了南京及周边卫所兵马,在南京留守勋臣和镇守太监的共同节制下,算得上是能让南京兵马令出一处。 而与之相对的。 则是南京城里的各部司衙门。 文官们,比之守备衙门和镇守衙门,就显得分散了很多。 这几年在朝中有着财神爷美名的严绍庭要来南京为官,对于南京城里的文官们而言,所表现出来的反应也自然是各不相同。 诸如南京礼部、刑部、工部,那就完全处于无视态度。 即便皇帝的旨意是要严绍庭总理江南六省钱粮仓储,可和礼部、刑部、工部却并无多大关联。 南京吏部则是持有谨慎态度。 毕竟严绍庭还手握巡按江南六省的权力,但也仅此而已。 至于说南京兵部,在有守备衙门和镇守衙门节制南京兵马的前提下,其实南京兵部的存在感反倒是最低的。 唯有南京户部衙门和总督粮储衙门,对这件事最为敏感也是反应最大的。 即便是刚刚过完年,还在正月初。 南京户部衙门和总督粮储衙门的官员,便已经是在接到消息后齐聚一堂,共同应对朝廷这一次可谓是事先全无消息而突如其来的任命。 这一日。 在接到京师传来的消息后。 南京总督粮储大臣杨宗气便带着衙门里的几名官员,悄无声息的进到了户部衙门里。 衙门公廨里。 稀稀拉拉的坐着五六个人,都是两部衙门的官员。 作为嘉靖二十年的进士,杨宗气登科之时便被授以庶吉士,历任工科给事中、刑科都给事中,后又擢升山东布参政。 在嘉靖四十二年六月,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并巡抚山西,提督三关。 去年六月的时候,方才升任南京总督粮储大臣,兼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这是南京总督粮储大臣的常规配置。 凡总督粮储之人,必加以南京都察院官职。 出身陕西延安卫的杨宗气,有着关中老秦人特有的面容。 方面蓄须,双眉粗大,显得无比豪迈。 只是此刻。 杨宗气的脸色却很是难看,阴沉沉的好似是外头那同样黑压压的满天乌云。 他带着两名总督粮储衙门的官员,看向坐在公廨上首位置的南京户部尚书张舜臣。 作为比之杨宗气更早,在嘉靖十四年就进士及第入朝为官的张舜臣。 三仕令尹,四历步司。 即便如今已经年事已高,却依旧显得目有精光,面色儒雅而又平和。 在张舜臣的左右手,坐着的分别是南京户部左侍郎张玭、右侍郎徐养正。 此刻几人的目光都落在户部尚书张舜臣的身上。 可张舜臣却只是慢条细理的烹煮着茶。 等到一阵热气蒸腾,有水声响起。 张舜臣这才将几只茶杯注入茶汤,推送到在座几人面前。 “正系可是因京师讯息而来户部?” 张舜臣面带笑容的饮了一口茶,而后便目光悠悠的看向被询问的杨宗气。 茶气在眼前升腾着。 可此刻杨宗气哪里有心思饮茶。 他闷声开口:“熙伯兄,你我同在南京为官多年,该当知晓严党乃是何等穷凶极恶之徒。这两年严家也不知为何,竟然为皇上弄了不少银子,可也不能真将他严绍庭当做我大明朝的财神爷了啊。” 这事其实由不得杨宗气不急。 整个南京城,对于这一次收到的消息,谁都可以不用如此急切,甚至就连他面前的南京户部尚书张舜臣,也可以稳坐泰山。 可唯有他。 唯有他这位南京总督粮储大臣,才是最担忧的那个人。 无他。 他为南京总督粮储大臣,而严绍庭此次奉旨南下,乃是总理江南六省钱粮仓储。 说起来。 严绍庭将会完完全全成为他杨宗气这个南京总督粮储大臣的上官。 面对急切不已的杨宗气。 张舜臣也只是微微一笑。 多年宦海仕途,他又如何不懂杨宗气的急切所在。 张舜臣缓缓开口:“朝廷如今财税增之,一来是丝绸,二来则是开海,倒也算得上是有理有据,并未有盘剥百姓之举。只不过财神爷的名号,倒也只能当做笑话听之。如今既然皇上有旨意,正系乃为南京总督粮储大臣,还是应当遵旨行事,理清粮储衙门账目,莫要到时候因些许小错漏,而招致这新官一把火。” 朝堂之上,利益和争斗从来就不会停止。 张舜臣也只能是委婉的劝说了一句,含糊的警告了一番。 但杨宗气显然不满足于这样的回应。 他皱眉道:“熙伯兄放心,粮储衙门的账目历来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且这些账最后也都是交到户部这边来核实的。” 听到这话。 张舜臣的眉心明显的动了一下,眼里闪过一丝不满。 依着杨宗气的话,若他们总督粮储衙门出了事,则必然是会将南京户部衙门给一同拉下水的。 一旁的户部右侍郎徐养正立马笑着说道:“杨总督不必担心,虽说皇上是要严绍庭总理六省钱粮仓储,可京师那边的意思也是要让他来这边为朝廷开源增添财税的。他若是分不清主次,亦如严党过往那边打压排挤同僚,抢班夺权,难道我们南京六部衙门便是吃素了的?” 听到徐养正的话,杨宗气脸上立马露出笑容。 他连忙说道:“吉甫兄所言极是,我今日前来便也是这个意思。不论如何,严绍庭终究乃是严党中人,更是严嵩嫡孙,便是如今能为朝廷弄来钱粮,可说到底便还是那句狗改不了吃屎。他在京中或许不敢,可来了南京,天高皇帝远,谁知道他手拿权柄又会干出些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杨宗气心中带着几分欣喜,目光感激的看向户部右侍郎徐养正。 他是清楚的。 徐养正早些年在京师为官,是与旁人一同联名上书弹劾过严世蕃,称其窃弄父权、嗜贿张焰、词连仓场,因而触怒严嵩父子。 当时,徐养正不光是被廷杖六十,还被贬谪云南成了通海县小小典史。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