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章:示范(3)-《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弹棉花,弹棉花,

    半斤棉弹成八两八,

    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

    弹好了棉被姑娘要出嫁。

    弹棉花,弹棉花,

    半斤棉弹成八两八,

    旧棉花弹成新棉花,

    不弹还是旧棉花。

    阿英,阿英,你在哪?

    时时刻刻把你来牵挂,

    阿英,阿英,快来吧!

    阿英,阿英,快来吧!

    说成都府弹棉花这门手艺是刘敏娘亲发明的你一定不会相信,可在刘敏娘亲来到柏树村之前成都府一带还真没有弹棉花的匠工。

    自从刘敏娘亲在柏树林起先采用了弓弦弹棉花这道工序,即便到了后世的二十一世纪;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弹花匠的身影还屡屡可显。

    你如果有机会游逛农村的大集,热闹的大集界面上;便能听见弹花匠弓弦那种极具音乐感的响声。

    而围成一圈探头探脑观看的,不知是欣赏这门古老的手艺还是被弹花匠手中那种能奏出音乐的弓弦所吸引。

    弹棉花之歌的作者一定是陶醉在弹花匠那种酷似高山流水音乐感的意境中才写出这样极具动感和不无调侃的歌谣来。

    华夏的弹棉花大概起源于元代,也就是说元代之前并没有弹棉花这个行当;那么刘敏娘亲在柏树林时是宋太祖开宝年间,起码应该说是灵泉一带弹棉花的鼻祖。

    弹棉花的工具比较简单,有弯弓,木锤,磨盘,铲头,还有一条牵纱篾组成了全部的家当;上千年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弹花匠的弯弓制作起来最为讲究,南方以竹片做成;北方通常是自然弯曲树木或者专门的木料做成。

    弓弦用的都是牛筋,结实耐用也富有弹性。

    干活的时候,弹花匠后腰要固定一根木棍高出脑袋两三尺;用来悬挂木弓,也是为了稳妥的节省力气。

    弹棉花的时候将弓弦埋入棉花之中,用木锤敲击弓弦;弓弦在白森森的棉花中弹跳、蹦跃,发出“嘣嘣嘣嘣嘣”的震响声,随着这种嘣嘣作响的音乐响起;棉花便在弓弦周围舞蹈,音乐和舞蹈融合成悦耳动听的旋律传遍四方。

    本来是新棉花、瓷实一些的老套子,在弓弦舞蹈的音乐声中逐渐变得松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