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章:施救(2)-《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不说橡树林村庄的建构,光人口就有6000多,而柏树林只有1000多人;两个村庄压根儿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橡树林的建筑就像一个城堡,高高的围墙将居民住房全部圈绕起来;城墙四周修建着牢固的箭楼,一看便知道是防御外敌侵入。
刘敏在卢成玉带领下走进深邃的城门楼洞,展现眼前的不光有学堂,还有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这些福利机构。
刘敏大跌眼镜,他在二十一世纪做医学博士时阅读过宋史;对其中的“装潢”记载不大相信。
因为宋朝再好也是封建集权社会,阶级成分十分复杂;出了做大官拿高薪养尊处优的,还有奴隶奴婢制度。
尤其是女孩子,家庭贫困者只能在富人家做奴婢;甚至被卖到青楼妓院生不如死。
可一到橡树林刘敏亲眼看到和史书上记载的是不二法门:宋朝是个富有的国度,国民经济占世纪经济的80%;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世界各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三大发生在宋代;百姓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国家福利。
刘敏不得不承认宋太祖这个黄袍加身行伍出身的皇帝的伟大。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早年历尽生活的坎坷十分了解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疾苦;他决心以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个社会。
后来终于“黄袍加身”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但他富贵后不忘本色照样简朴律己;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
其衣服也只有登殿上朝时的赭服是用绫锦做的,其他大多是绢布;有的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质是一样的,而且总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很少换新的;这在历代帝王中是十分难得的。
赵匡胤的内宫是历朝历代最简朴的,宦官只有五十余名;宫女也只有二百多名。
即便如此,赵匡胤仍认为太多了,还遣散自愿出宫的五十余人。
然而,对自己和亲属极其节俭的赵匡胤在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维护安定方面却出手大方。
久经沙场的他看多了刀兵相见、民不聊生的场景,登基后他凡事力争避免流血,反对用武力解决问题。
赵匡胤认为军士及百姓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钱财能够解决的,他绝不动用武力;在这方面,赵匡胤又是史上最慷慨的皇帝之一。
为了国内安定,他力行文治主义;抑制了武将势力的膨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