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章:夺嫡(5)-《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洛阳曾经是东周、东汉、魏晋的京城,迁都洛阳既有利于加强同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又可以乘机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和掣肘;大力推行汉化改革。

    可是要把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守旧贵族的反对,普通鲜卑民众的抵触,其声势之大、阻力之重,是可以想见的。

    年轻的孝文帝要克服这方面的重重障碍,按常规的方式是不成的;必须剑走偏锋、另辟蹊径。

    于是乎,孝文帝决定假借“南征”之名达到迁都的目的。

    北魏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号称百万,南下“伐齐”。

    适逢秋雨连绵之际,风雨交加,道路泥泞,历经近一个月,数十万北魏将士才抵达洛阳城下。

    北魏将士神色倦怠,疲惫不堪,恨不得一屁股坐下不再起来,随行的诸多大臣同样精疲力竭,叫苦不迭。

    可是孝文帝却精神抖擞,执鞭催马,命令将士立即开拔,一派不灭南齐誓不回归的架式。

    文武百官见此情形,纷纷跪倒在孝文帝的战马前叩头不止,恳切请求皇上体恤下情,停止“南征”。

    孝文帝故意声色俱厉地喝斥道:朕正准备经营大事,统一天下,可你们这些人却推三阻四,有意迁延,须知道国有国法,军有军纪,你们如执迷不悟,再要说东道西,当心受到严刑的制裁!

    孝文帝严声历叱,并未阻止大臣们哀求,以安定王拓跋休为主的忠臣依旧哭泣劝谏,苦苦哀求。

    孝文帝见时机已到,便将自己的迁都意见作为停止“南征”的交换筹码亮出来;表示如果大家都不想南征,那么索性将国都从平城迁徙到洛阳,否则“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重之千载!”

    在场的大臣多不乐意迁都,但是却更不愿意“南征”,情急之下,只好表示同意迁都。

    不再“南征”的决定作出之后,群臣感激涕零,山呼“万岁”,迁都洛阳之事,就在孝文帝拓跋宏自编自导自演的活剧中顺利实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