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章:毒杀(1)-《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王继恩悄悄奉上一杯好茶,轻声询问:“官家(臣下对皇帝的尊称)有何烦恼?”
赵匡胤叹了一口气,说:“人们都说当天子有许多好处,可你看看我容易吗?我早朝时处理了一件事情,现在想起来是自己错了,因此闷闷不乐啊!”王继恩默默听着,没有答话。
赵匡胤是比较公允的、能纳谏的贤君,但他偶尔也会任性,只不过任性后也会后悔。
此时,赵匡胤不过是在发牢骚,抱怨皇帝不好当,并非真的要听王继恩的意见。
王继恩明白,面对一个发牢骚的君王,愚蠢的人才会附和、讨好;因此,他默默不言,正是明智的选择。
赵匡胤在感叹皇帝难当、权力无趣,在王继恩听来,感受却未必相同。
王继恩想的是有一天自己也能够手握大权,看无数人在自己面前俯首低眉,就算是有些烦恼又如何呢?
可惜,一个没有权势的人永远不能理解手握大权者的烦恼。
懂事的王继恩渐渐获得了赵匡胤的绝对信任,在北宋平定四方的战争中,他多次作为赵匡胤的代表出现在前线,监督那些手握雄兵的将领们。
但赵匡胤虽然派他当监军,却只给他遇事奏报之权,不让他直接干预军事。
王继恩自己也很注意分寸,对曹彬、潘美这些大将非常尊重,议事时从来不公开表态。
王继恩虽然是钦差,但这些将军来头极大,不是皇帝的义兄弟,就是皇帝的老乡。
曹彬、潘美等人对王继恩的低调很满意,监军不干预军政,就是最大的贡献了。
于是,将领们奏报功劳,总少不了王继恩的一份;王继恩由此一步步升迁为入内都知,成为朝廷最大的宦官。
只是,宦官终究是宦官,就算是没有品级的末流官员,也看不起像王继恩这样的去势之人;但王继恩世故圆滑,见晋王赵光义的势力越来越大,便就依附了他加入杀害宋太祖的罪恶集团。
太祖爷自然不知道死亡距离他越来越近,只是想到王继恩这个奴才的发迹史;禁不止哈哈大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