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牧马监(2)-《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到了宋代,立国之始就面临着强敌环伺,到灭亡为止,从来就没喘息的机会。
所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马匹完全国有化,问题是,虽有各级官府的重视,有巨额的财政投入,却总是产不出好马来。
办法想尽了,譬如,土地有限,得把一些马分散养育,于是,就搞了一段时间的国有民营,即国家的马作为任务分散摊派给老百姓来代养,因为这些都是稀缺的战略资源,所以既有优惠政策可免除相应劳役税负之类,同时又有各种任务和苛刻处罚措施。
这种国有民营强行摊派下去,导致一些领到这个光荣任务的老百姓只能弃家逃跑。
当然,为新政辩护的人喜欢举例说,其实当时还是有人报名愿意主动认领官马的。
宋代适合放牧的地方少,但还不是窘迫到没有,北宋分布在各地的牧马监共有14个,但搞到最后马越来越少,甚至有的骑兵部队只有1/10的人配有马,就不全是战争消耗的缘故。
要说战争损耗,汉、唐的损耗要惊人得多,宋代马政的失败,彻底的国有化是最重要因素。
大宋朝比之前朝,少的只是官营的养马牧场,而前代尤其是汉朝,民间养马可并不是在北方草原地区,而是分散在各农耕地区,毕竟民间小规模养马,完全不需要大面积的草原。
事实上,真正的好马根本不可能产自草原,只会产自定居的农耕社会,而大草原上只能出产劣等马。
宋代马政不如唐代,是因为宋人较之唐人,虽制度更完善且投入更大,但毁于政策多变故,所以,宋在真宗时期国有马的数量达到20万匹的顶峰,其后改革派失势,马匹存栏数直线下降,接下来的马政就无非是做作样子而已。
问题是马政搞不下去,是因为当时一匹国有马的成本高达500贯;而西北边贸中一匹马的价钱才25贯,国有的马资产越多财政压力就越大,小老百姓的日子就越难过。
汉唐的马政其实越到后期越搞不下去,实在容易理解;马这个东西不像盐铁专卖,是由老百姓直接买单,光靠朝廷财政买单总有一天维持不下去。
按国家专营的思路,毫无疑问,两宋缺少前代的大面积牧场,自然不可能拥有大批的马,但你若相信市场的伟力,马根本不是问题……
刘敏眺望着青石川这片牧马的天然草场,对照汉唐把两宋马政失败的症结分析一番,便对走在前面的张敬道:“青石县还有这么一块像模像样的马场,这可是刘敏没有想到的事情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