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汴京(4)-《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宇文邕征服北齐后,坚持禁佛,因为北齐的佛寺超过4万所,僧尼数量超过300万,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唐武宗禁佛时,历史记载“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全国的寺院居然还有15万奴仆。周世宗禁佛时的经济形势也差不多。
为什么佛教寺院过度膨胀不好?僧尼可以免除徭役、兵役,但却需要其他人供养。
换句话说,自己没有产出,纯粹只有消耗社会财富。
为了稳固地获得供养,寺院就要占有大量农田和房产,甚至还放高利贷,普通百姓就容易失去生活保障。出家人都是成年人,自己在寺院享福,孩子、父母谁来养?这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且,一个国家十分之一的人天经地义地不劳而获,势必大大影响国家经济。几百万人出家还会严重影响人口增长,在那个年代,人口是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之所以说出于经济原因禁佛的观点不太全面,是因为经济归根到底还是政治。
但是,这里的政治并非宗教团体的权利斗争,而是世俗政治与宗教的角力。
唐武宗禁佛前,杜牧曾经批评佛教,他指出,当时的佛教并没有实现教人向善的目的。
很多信佛之人,在日常生活中作奸犯科;明知自己有罪便向寺院捐钱,希望“有罪罪灭,无福福至”。
而寺院也积极配合此类人的心态,大肆敛财。
结果造成“买福卖罪,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这种情况不禁令人想起欧洲中世纪教会发行的“赎罪券”,不管犯了多大的罪,哪怕是杀人罪,都可以用“赎罪券”来抵罪。
欧洲是在16世纪出现了马丁-路德,才开始改变这种宗教恶行,华夏早早就强力杜绝此类现象,实在是一件大幸事。
对于华夏历史上的四次禁佛,有人说是华夏人一贯的宗教迫害;这种观点实为大谬。
四次禁佛过程中,第一次北魏太武帝杀了一些人;但那是因为涉嫌谋反,而非针对信仰。
第二次北周武帝宇文邕禁佛,只是强迫几百万僧尼还俗并没有强迫他们改变信仰;在家当居士也一样可以信佛。
第三次唐武宗禁佛,有记录的死亡人数只有300多人。
这些人的死亡也是因为传言奸细混入寺院,发生打斗,与信仰无关。
唐武宗开始禁佛时的政策非常温和:如果想继续做僧尼,就要坚守不拥有财产(田宅)的戒律;如果不想放弃财产,那就必须还俗;对于犯淫戒的、娶妻的、不受戒的,勒令还俗;甚至还允许比丘、比丘尼保留一两名奴仆。
但是,骄奢淫逸惯了的僧尼们,根本不理;唐武宗不得不强迫26万出家人还俗。
但是,唐武宗仍然保留了部分寺院,规定了这些寺院的僧尼人数。
周世宗禁佛时规定,出家前先得获得父母、亲属同意,统一设置戒坛,不允许私度僧尼,同时还禁止了宗教习俗中的一些伤害身体的残忍方式。
应该说,历史上的这四次禁佛事件是对佛教盲目发展的几次规范;不存在纯粹因信仰而迫害的事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