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舞技(2)-《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于是,大街上店铺栉比,熙熙攘攘;在大城市里一类固定的聚会玩闹场所也在热闹地点出现;这种固定的玩闹场所就叫瓦子。
之所以叫“瓦子”是因为当时没有一个现成的名称,古人发现这类玩闹之徒忽聚忽散,犹如砖瓦之属,便将其聚会玩闹的场所称作“瓦舍”、“瓦子”。
南宋末年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瓦舍者,谓其来者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瓦子”里玩闹的项目很多,都有杂货零卖及酒食之处,还有相扑、影戏、杂剧、傀儡、唱赚、踢弄、背商谜、学乡谈等表演,人们进去了,会有不少享乐,也要花费不少的钱两。
瓦子在汴京城内有50多家,到了南宋,临安城内外也有瓦舍24座,名字都叫某某瓦,其中以众安桥的北瓦最大。
瓦子的出现标示城市娱乐业的兴旺,意味普通市民阶层的壮大与城市生活、城市经济的活跃。
人住在城里不能死死板板的,不过,瓦子也有弊端,吴自牧说:瓦子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
意思是不谙世事的“子弟”们,在瓦子里流连忘返,会破坏了自己的前程。
称为“瓦子”的娱乐场所,和酒楼、茶坊一起,通宵营业。
南宋的杭州全城拥有23处瓦子,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栏(上演百戏的场所)13座,分别演出史书、、音乐演奏、舞蹈、杂技、戏剧、相扑、傀儡戏、说唱、说浑话和学乡谈(类似相声、滑稽)、皮影戏等。昼夜不停地演出,上千观众围得水泄不通。
瓦子又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
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
其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瓦子如后世之剧场,为大众提供了观赏各种表演的场所。
《东京梦华录》记,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嘌唱、傀儡、般杂剧、、讲史、散乐、影戏、弄虫蚁、诸宫调、说诨话、商谜、叫果子等内容。
这些内容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史称当时是“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颇有今日争看“贺岁片”的架势。
瓦子给人们以视觉、听觉、心情愉悦等多重享受,加上其内“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服务项目,以致人们“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南宋绍兴年间,勾栏瓦舍又传至杭州;绍兴年间,由于杭州是驻跸之地,军士多是西北人,故专门在城外“创立瓦舍,召集妓乐,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
临安作为南宋都城后,瓦舍发展很快,城内瓦子发展17家之多,诸般伎艺更是名目繁多,举不胜举。
刘敏和王周、龚黄杏、沈婆婆看过大相国寺的勾栏瓦舍,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斗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