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舞技(3)-《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3/3)页

    金丝蹙雾红衫薄,

    银蔓垂花紫带长。

    鸾影乍回头并举,

    凤声初歇翅齐张。

    一时欻腕招残拍,

    斜敛轻身拜玉郎。

    其二:《观杨瑗柘枝》

    促叠蛮鼍引柘枝,

    卷帘虚帽带交垂。

    紫罗衫宛蹲身处,

    红锦靴柔踏节时。

    微动翠蛾抛旧态,

    缓遮檀口唱新词。

    看看舞罢轻云起,

    却赴襄王梦里期。

    由此可知“拓枝舞”表演间有歌唱的段落。

    “拓枝舞”传入中原以后,在广泛、长期的流传中已逐渐发展变化,从保持原有民族风格的单人《柘枝舞》到由二人表演的“双柘枝”;还有儿童舞蹈《屈拓枝》(或作《屈枝》)。可能由于表演风格不同,《屈拓枝》不属“健舞”类,而属“软舞”类。

    《柘枝舞》原为女子独舞,身着美化的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柘枝舞者在鼓声中出场。

    白居易《柘枝妓》有“连击三声画鼓催”。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舞袖时而低垂,时而翘起,即诗中所谓“翘袖中繁鼓”、“长袖入华裀”。

    快速复杂的踏舞,使佩带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观者惊叹舞姿的轻盈柔软。舞蹈即将结束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唐诗中对《柘枝舞》的描述,与后世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多相似之处。。

    《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后又有两个女童先藏在莲花中,后出来起舞的软舞《屈柘枝》。其舞蹈风格、表演形式均已有很大变化。

    唐代兴福寺残碑侧有二女脚踏莲花,相对起舞的石刻,可能与唐《屈柘枝》舞有关……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