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王府(8)-《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3/3)页

    杨业是宋太宗征讨北汉时收降的一员骁勇战将,号称杨无敌。

    杨业归降大宋后宋太宗对他十分器重,任命其为代州刺史率领宋军固守雁门关。

    杨业感激宋太宗的知人善用,发来塘报说辽军一直在边境蠢蠢欲动;他打算跟辽军殊死一战,但雁门关战马十分匮乏希望朝廷支援。

    卢成玉送来的2000匹战马可谓雪中送炭,宋太宗立即同意杨业在雁门关跟辽军决战;责成卢成玉一行鞍马劳顿,送2000匹战马上雁门关支援杨业。

    卢成玉一行难违圣命,在京城略作休整后;立即驱使2000匹战马赶往雁门关。

    宋太宗讨伐辽国大败后,不得不隐忍退守,休养生息;辽国却不愿放弃这个天赐良机,辽景宗耶律贤驱使10万大军南下进攻雁门关。

    辽国的前身是游牧于北方草原的契丹部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此时赵匡胤尚未出生)统一了契丹诸部的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帝国国号契丹。

    二十年后,中原为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7)军阀石敬瑭叛变,并向契丹国借兵消灭了后唐建立后晋政权;并割让燕云十六州给予契丹。

    至此,契丹帝国的国土北至贝加尔湖,西抵中亚大漠,东临日本海,南部则跨过长城切入中原。

    又过十年(公元947年),石敬瑭的继任者石重贵与契丹反目;辽太宗耶律德光发兵直逼开封灭晋,同年耶律德光将国号改称“大辽”。

    赵宋建立后,赵匡胤曾于开宝二年(公元969)亲率大军北伐,包围北汉太原城;却由于辽国出兵助汉宋师无功而返。

    辽国之强悍,可以左右邻国后晋与北汉的存亡。

    当宋太祖、宋太宗兄弟先后平定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各个割据政权之后,注定要跟大辽直接摊牌。

    对宋王朝来说,收复后晋时被割让出去的燕云故土是太祖、太宗的夙愿。

    宋太祖尝设封桩库,储备战略物资宣称:“石晋苟利于己,割幽燕郡县以赂契丹,使一方之民独陷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百万,当议遣使谋于彼国,土地民庶倘肯归之于我,则此之金帛悉令赍往,以为赎直。如曰不然,朕特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以决胜负耳。”

    宋太祖的本意是积蓄金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因为燕云十六州之地的百姓都是中原汉家臣民;如果不能用金钱赎回,那么就用积蓄下来的金钱招募勇士以武力夺回。

    宋太宗也计划“异时收复燕蓟,当于古北口以来据其要害,不过三五处,屯兵设堡寨,自绝南牧矣”。

    而对辽国而言,其势力之强可以征服草原诸部落,发兵灭晋、灭渤海王国,迫使高丽纳贡称臣,未尝没有挥鞭南下、经略中国、统一天下之心;况且,辽国与宋朝之间也有领土争端。

    后周时,周世宗柴荣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瀛州、莫州、宁州三州和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三关,这一领土遗产为赵宋所继承。

    此即所谓的“关南之地”。辽国一直以取回关南之地为借口,频频发兵南侵。。

    因此,在“澶渊之盟”达成之前,宋朝要北伐,辽国要南征,双方一直互有征战。

    这差不多就是宋辽这两个东亚大国的历史宿命,互为仇敌的原因……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