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皇储(21)-《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老头儿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

    老头儿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所以,如果每个人都戴着不能摘掉翅的帽子在街上行走,那每个人都得前后左右距离1米以上,要不就会被帽子翅所误伤。

    正因为这个原因,到北宋中期,这两个外展的翅改成可以摘掉的,并不固定在帽子上。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刷洗更加方便。

    局脚幞头,即弯曲的幞头脚,就是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的尾端卷起来,形成“C型””S型”或“螺旋型”。

    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状元、翰林学士等文官,比如当年著名的翰林学士包拯就特别喜欢。

    交脚幞头,顾名思义就是两脚相交,即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对折,然后再在上面交叉成“X型”。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皇亲国戚。

    朝天幞头,就是两脚直上,即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对折,然后再折成两根平行朝天的电线杆似的,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各类官员。

    顺风幞头,就是将两根翅一起折向一边,如同比目鱼,一边有两根翅,另一边没有翅。另外也有人认为是一边下垂,一边上抬,就如同“∽”符号一样。这种帽子的常见于平民百姓。另外,常见一些太监或杂役,戴着没有翅的幞头。

    到宋朝时,幞头基本定型。明朝虽然出现了圆翅,但其他几类基本都继承于宋朝,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因为帽翅都用长的或圆的,体现不出来高官的特殊地位,所以明朝皇帝为了奖赏一些有功之臣,特意允许他们在帽翅的边缘镶玉,以显示自己的地位,比如海瑞的帽子上就有镶玉。清朝没有继承明朝的习惯,也就不再有这类帽子了。

    宋太宗将丹墀下挺立的文臣、武将目视一番,见大家都是规矩站立;头上的长翅子官帽将彼此的距离分开来,心中便就暗暗高兴。

    赵廷美一案之后,宋太宗对朝官进行了一次清洗;凡是轻蔑皇上同情赵廷美、卢多逊“小集团”的官吏统统赶出朝政发配边远恶州。

    宋琪、李昉、张齐贤、李穆、吕蒙正、李至、王沔、、陈恕、张逊、温仲舒、寇准等人全都成为朝廷重臣,朝纲为之一新;寇准刚直不阿尤其得到太宗皇帝的亲睐。

    宋太宗将有点肥胖的身躯在龙椅上转动一下对丹墀下的朝臣说道:“今日朝堂的议题主要是如何对待党项人的问题,朕登已经若许年;党项李继迁这样出尔反尔的流氓夷狄遭遇的还是头一次!”

    宋太宗说着定定神慷慨激昂道:“这些年来,朕想用羁縻手段将党项人占领的夏州、囿州、静州、绥州、银州纳入大宋版图;任命李继捧为定难节度使,但李继迁起兵反击,现在党项人已经成为仅次于契丹人的边关一患,如何对付,我们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宋太宗话音一落,便见班部丛中站出寇准来;只见他慷慨激昂道:“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寇准这时候还算不上重臣,可他敢于直言的气质其他重臣却是没有的。

    寇准说完上面这句话,伸长脖子咽下一口唾沫向丹墀跟前近了几步神情亢奋道:“陛下一定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吧!他是汉元帝朝忠烈将军陈汤的名句,臣以为;对待李继迁这样的撮儿杂夷就应该使用陈汤的将军的话——明犯强宋者,虽远必诛!”

    寇准将“明犯强汉”改为“明犯强宋”,这让宋太宗十分高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