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西征(5)-《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1/3)页
骑兵训练高于步兵这是被历史证明了事实。
以汉朝为例,说明中原农业民族骑兵训练的重要性。
中原农耕民族没有草原游牧民族孩子从小先骑羊后骑马的历练,骑兵的成长难度更就加大。
但中原农业民族对骑兵发展和骑兵将士的培训能扬长避短,通过后天的艰苦训练以及配备坚刀利箭;不仅弥补上先天的短板而且远远压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
汉朝的轻骑兵、重骑兵都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训练骑兵的措施和手段也颇具典型性。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前206年),刘邦为适应战争需要建立了一支精干的骑兵。
这支骑兵队伍以具有战斗经验的秦朝骑士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由颇熟悉骑兵战阵的灌婴统一领导。
其中,许多成员早在秦朝时就接受过骑兵训练和骑战考验;故能立即投入战争。
在荥阳、襄邑之战中,这支骑兵部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继之,灌婴率领这只骑兵队伍跟踪、追击项羽于垓下,将项羽围困起来;不可一世的项羽无可奈何花落去地吟唱起《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悲壮凄凉的旋律在乌江边久久回荡,杀人如麻的一代枭雄也自绝于人世。
西汉庞大的骑兵军团是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平时的严格训练是强盛最起码的基础。
西汉朝廷建立后,便在西部和北部置马苑三十六所;配“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
同时,天子设“六厩”,即6个养马场;诸郡国办置养马机构。
养马机构不仅负责马的生产、生殖,而且也承担对战马的调教工作;有些官员特别是西北各苑数万名“官奴”,对马的习性、驯育、驾驭等是十分熟悉的。
“官奴”是驯马好手,能够制服烈性马;经过一番调教的马,远不同于苑厩马群中的“生马”。
驯化后的马匹已经“告别”许多兽性、野性,而变得温驯、灵敏,能够与人接近,经得起许多刺激;易于发挥乘骑功能。
经过初步训练的战马分到骑兵手中后,略加熟悉就可使用自如;所以调教战马,一定意义上也属于骑兵训练的内容。
轻骑作战,一般是五骑或者十骑一队。
每骑左右相隔5步左右,每队前后左右相隔20步左右,每营(团,厢,阵)前后左右相隔两百步。
对敌冲锋,看令旗,听鼓,金,号,角声,例如一鼓两角,出一队;一队一队依次出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