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西征(13)-《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李继迁似乎相信了萧挞勇的话,神清气爽地盯看着他;忽又问道:“萧将军贩运盐巴本王支持,可是你那300铁林军……”
萧挞勇嘿嘿讪笑,随机应变道:“300铁林军从大辽国一路赶来是全副武装,如果想凤翔府贩运盐巴那就是驮夫啊!”
顿了一下振振有词道:“用铁林军贩运盐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将士们充作驮夫的同时不也能自己保护自己吗?”
李继迁说完上面这些话,便让自己的卫队护送萧挞勇300名铁林军赶去夏州盐池。
夏州的盐池享誉天下,党项人李继迁尽管跟宋军缠斗不断,但边境的榷场依旧繁盛。
贩运盐巴的宋、辽乃至黄鹘、吐蕃、大理国的商人络绎不绝,凭盐都发放的“路引”自由来往。
萧挞勇在李继迁派来的几个向导带领下看过生产食盐的地方,不禁拍手称道。
李继迁派来的几个向导告辞后,萧挞勇即对300铁林军吩咐道:“马上脱掉辽军戎装换成商人服饰,尤其是髡发必须用璞头遮盖起来!”
萧挞勇的手下大西都听统军如此讲,蹙蹙眉头道:“大王,那兵器怎么办?我们的兵器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等十八样还多,尤其是每人挂在腰间的突厥弯刀可是护身的法宝!”
萧挞勇听大西都询问,似乎才想起300个铁林军携带的十八般兵器和突厥弯刀。
十八般兵器没啥说的,突厥弯刀却是300名铁林军的制胜法宝。
大辽契丹人自誉是东胡鲜卑人,鲜卑人由匈奴、突厥人演变而来;勇士们携带突厥弯刀才能显示出身份。
突厥弯刀起源可追溯到时代代,经过阿拉伯帝国初期的扩张后将阿拉伯式弯刀传到中亚地区;突厥人将弯刀的力学原理与马匹的冲击力的组合发挥到极至。
突厥弯刀用特质钢材制造,表面拥有铸造型花纹的刀具是世界三大名刃之一;长十几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刀柄和刀鞘有钢制、银制等多种;表面有精美的花纹,有的还填烧珐琅,镶嵌宝石;萧挞勇300名铁林军的突厥弯刀突出了大辽契丹国的特点,更就显得冷楚锋利。
萧挞勇寻思半天,对30名铁林军道:“把兵器和突厥弯刀全都包藏起来挂在马背上,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拿出来……”
一支300人的商队很快集结完毕,300个人骑着300匹高头大马;全都是宋国商人装扮,长袍短襦头上戴方形璞头;来到出产青盐的中心地段盐池。
盐池的青盐享誉华夏,是宋国人最喜欢的调味品;长城内外的盐商便就从四面八方会集到盐池来,用各种丝绸棉布、金银铜铁锡交换青盐。
萧挞勇300个铁林军赶到后,盐池的大街小巷几乎全是盐商;大车小车,人扛马驮,运输青盐的队伍昼夜不息;小商小贩住满盐池周围的旅馆客栈,其中有不少是宋国的兵士。
宋朝允许军队经商这在宋太祖赵匡胤当政期间就存在,而经商最赚钱的莫非西夏国的青盐。
青盐是西夏国的经济基础,凡来这里采购盐巴的商人不问国籍一概不拒;宋朝的兵士以建制为单位集体采购盐巴运回渭州、青州、凤翔、京兆甚至东京汴梁变卖弥补军费不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