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刘敏(5)-《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唐宋之际持续三百年之久的南北政治势力的斗争中,首先说唐代后期永贞革新运动是南方人争取全国政治地位的初次尝试,因为革新派的主要人物的二王(王叔文、王伾)是南方人。
以后又是真宗朝以寇准为首的北党和以王钦若为首的南党的博弈,接下来才是神宗朝王安石变法中以王安石为首的一派,同以司马光为首的另一派之间的尖锐对立。
王安石变法中的改革派核心人物王安石、吕惠卿、章惇、曾布等人都是南方人,而反对派的中坚人物司马光、文彦博、吕诲、程颢等人都是北方人。
大宋的开国皇上是北方人,他从一开始就轻视南方人;曰:“不用南人为相。南人不得坐吾此堂。”
宋真宗登基后欲让临江军人王钦若为相,大臣王旦即以“祖宗朝未有南人当国者”为理由大加阻挠。
王旦死后王钦若始大用,发牢骚说:“为王公迟我十年作宰相!”
王旦以识人善任著称,尚需找些公议一类的理由搪塞;不敢过分露骨。
寇准则公开以北人自居,排斥南人,肆无忌惮。
抚州人晏殊,七岁以神童其荐。真宗召其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晏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真宗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寇准不高兴,曰:“殊江外人!”宋真宗反驳说:“张九龄非江外人耶?”
寇准又说:“南方下国,不宜冠多士。”结果北人蔡齐夺魁。寇准出院,居然对同僚夸耀:“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
这种状况,使得在朝南人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始终有一种“弱羽惊弦势未安”的惆怅。
但是,南方政治势力的发展,并非统治者个人意愿所能阻止。
自真宗破例以王钦若为相,其后居相位者五十四人,而南人有二十九,超过了半数,与唐代仅占十分之一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东门王家)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及第,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
咸平四年(1001年)王钦若出任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围瀛州(今河北河间),进逼贝(今河北清河西)、魏(今河北大名东)。
王钦若密请真宗往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寇准所阻。后出判天雄军(今河北大名东)。
因与寇准不协要求去职主修《册府元龟》,王钦若为挑拨宋真宗与寇准关系;指责澶渊之盟为城下之盟,使寇准罢相。
王钦若迎合宋真宗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号为大功业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交结,时人谓之五鬼。
刘敏见斜刺里杀出程咬金,聚目觑看;见王钦若脖子上坠挂着一个葫芦瓜大小的肉瘤,刘敏是后世的医学博士知道土话叫“瘿呱呱”。
瘿呱呱这一出对宰相寇准的攻击,刘敏也觉得始料未及;便用冷峻的目光凝视着他。
王钦若的话音一落,便见寇准从班部丛中抢出来手持笏板躬身一礼对宋真宗道:“启禀皇上,微臣寇准这些日子是接到从前方传递回来的塘报;之所以没有呈报圣上有两个原因!”
寇准说着抬头四处看看扬扬手臂道:“第一个原因是皇上登基不久,王继恩、李昌龄、李继勋、胡旦、李皇后这几个人还有影响不能使圣上分心。第二个原因是将辽军南下的事情张扬得如狼似虎,势必引起京城百姓的混乱;因此微臣才没有及时给圣上呈报!”
寇准说着胸有成竹道:“微臣没有给圣上及时禀报并不意味什么也不做准备!早向禁军做了安排牢固守护黄河渡口防止辽军渡河,其次是派出侦察部队紧锣密鼓地侦查;发现接近黄河的辽军只是小股骚扰部队不足为奇!”
刘敏听寇准如此讲,突然对这个整日在腰间悬挂一只酒葫芦;随时都要抿一口的寇老西产生了敬意:寻思寇老西还真有统帅天赋,面对辽军的骚扰不慌不乱沉着、冷静,真是难得。
刘敏心中想过,便朝宋真宗躬身一礼揖了三揖道:“寇大人言之有理,圣上无需慌张;还是请甄熠将军说说前方的情况吧!”
宋真宗点头准允,刘敏便就走到甄熠跟前道:“甄将军你讲讲辽军是如何围困遂城的!”
甄熠“嗨”了一声甩甩手掌道:“遂城在宋辽边境,雍熙北伐后末将一直守在那里;旬月前探马报来辽军有动静,却是承天皇太后萧绰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帅大军来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