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杀奴(5)-《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顿了一下定定神道:“匈奴就不一样;壶衍鞮单于好战,多次和汉朝、乌孙发生战争,公元前71年的那场对乌孙之战被打败;返回王庭途中又遇雪灾,牛羊马匹冻死、饿死无数;匈奴人从雪灾中难能自救,基本上已经亡国!”

    刘敏说完这些话,扬扬手臂道:“马进士你接着往下讲吧!”

    马归元伸长脖子咽咽口水,接着前面的话语继续讲述:

    辽国的人口早公元916年有40万户200万人,公元926年是57.3万户286万人;公元952年户数已达76万,口380万;公元1000年97万户,人口将近1000万。

    辽朝境内农作物品种齐全,既有粟、麦、稻、穄等粮食作物;也有蔬菜瓜果。

    契丹人借鉴、学习中原的农业技术,引进作物品种;还从回鹘引进了西瓜、回鹘豆等瓜果品种,结合北方气候特点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作物栽培技术。

    辽朝的土地有公田和私田两类,在沿边设置的屯田自然是公田;募民耕种的在官闲田也是公田,百姓领种十年以后要对朝廷缴纳租赋。

    至于所说的“占田置业入税”则是私田了,屯田多集中在北部沿边;私田则多在辽国南境。

    契丹境内的汉人依然是男耕女织维持家庭收入,同时契丹将战争中俘掠的汉人安置在腹心地区,建立许多头下军州;除少部分需上缴,其余收入皆归头下主所有。

    辽廷为了鼓励百姓开辟荒地,立例若成功开辟农地可免租赋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农牧混合经济。

    遇到兵荒、岁饥之年,也要减、免赋税。

    辽朝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被编入州县,包括拥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和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户。

    这些人无论经济地位如何,都是具有自由民身份的国家编户;并承担着国家的赋役负担。

    寺庙的佃户多是贵族、官僚随同土地一起转赠的,是既向国家纳税又向寺庙交租的另一种形式的税户。

    辽朝的畜牧业十分发达,契丹人的牧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

    牧业是契丹等部落民的生活来源,也是辽朝所以武力强盛、所向克捷的物质条件。

    阴山以北至胪朐河,土河、潢水至挞鲁河、额尔古纳河流域,历来有优良的牧场。

    契丹各部和属部中的阻卜、乌古、敌烈、回鹘、党项等,主要从事游牧业。

    羊、马是契丹等游牧民的主要生活资料:乳肉是食品,皮毛为衣被,马、骆驼则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战争和射猎活动中马匹又是不可缺少的装备。因此,“蕃汉人户亦以牧养多少为高下”。

    阿保机之妻述律氏曾自豪地说:“我有西楼羊马之富,其乐不可胜穷也”。

    羊、马也是辽朝向契丹诸部和西北、东北属国、属部征收的赋税和贡品,是辽朝的重要经济来源,因而受到统治集团的重视。

    游牧的契丹人,编入相应的部落和石烈,在部落首领的管理下,在部落的分地上从事牧业生产,承担着部落和国家的赋役负担,没有朝廷和部落首领的允许,不能随意脱离本部。这些人是牧区的劳动者、牧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部落贵族的属民。

    辽代的冶铁业发达,发掘出土铁制的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

    辽东是辽朝产铁要地,促进辽朝冶铁业的发展。初期,曾以横帐和大族奴隶置曷术石烈,从事冶炼。

    “曷术”,即契丹语“铁”。曷术石烈在辽圣宗时因户口繁息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改编为部,仍以铁为赋。

    辽在手山、三黜古斯和柳湿河分置三冶。其中手山为今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的首山镇,这里的矿冶史最晚当起自辽代。

    辽国的陶艺受唐代影响,墓葬出土文物则显示部分宋代器皿及其他器皿自国外输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