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杀奴(7)-《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邓柳知道刘敏想问什么,嘴里也是吱吱呜呜;杨志华来了个干脆的:“夫人阁下,当时我们几个确实没有注意抢渡浮桥的人穿的什么服装;前面那帮人弄不好就是大宋百姓抑或搞贩运的商贾!”
杨志华这话讲得有点绝,直接说那帮人是大宋百姓而不是辽国派往汴京的宫卫兵。
大错特错了啊!刘敏看见的这帮人正是奉命赶往汴梁潜伏,被宋将田大勇拆断浮桥阻挡在岸上的辽国大将军耶律细密率领的300宫卫兵。
诡谲的耶律细密在抢夺阳武浮桥前,兵士穿的就是大宋百姓的衣服;可是此刻依旧穿的是大宋百姓的衣服颜色却变成杏黄色。
这恐怕就是耶律细密的精明。为了鱼目混珠,蒙混过关,耶律细密临行前给每个兵士配备了三套大宋百姓的服装,三套服装分别是黑、蓝、杏黄;他们在阳武浮桥前穿的是黑色服装,而滞留黄河北岸后换上杏黄色的;这才让张耆4人眼花缭乱不敢肯定。
哨马报说东边飘来上百朵红云,是一支骑兵队伍;耶律细密立即让300宫卫兵警惕起来,300宫卫兵从马鞍上拿出突厥弯刀、环首刀、陌刀几种式样不同的兵器,耶律细密振振词严道:“兄弟们要高度提高警惕,我们现在是在宋军腹地;宋军刚才拆断浮桥阻止我们过河,那就说明他们早有准备;我们略有轻心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耶律细密说完上面这段话,振振精神道:“东边飘来的红云是一支骑兵部队,我们不明白她们是干什么的!但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是一支驮运煤炭的煤贩子;跟辽国驿馆签订了协议,特地从北地运送来150的煤驮子送到驿馆里面去!”
耶律细密的话也算一种搪塞,那时间宋辽两国尽管不断地发生战争;但商贾贩运、买卖并未中止;南方的丝绸、茶叶、布匹源源不断送往北地,北地的煤炭、食盐、牛羊也运往东京汴梁,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300人的宫卫兵的兵器也是杂七杂八,更就让人不敢相信他们是辽军。
辽国是游牧民族,但却不是单纯的游牧民族;境内的农业、手工业、纺织业跟宋朝完全有资格相比。
这是因为承天皇太后萧卓和辽圣宗耶律隆绪都是革新家,能够接受中原民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而辽国境内的汉人更是在“一国两制”的保护下享受着公民的基本权利,因之也就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
突厥弯刀是匈奴、突厥人骁勇刚武的呈现,也是那时代比较先进的兵器。
环首刀是西汉李广、卫青、霍去病率领汉军诛杀匈奴的利器,毫不夸张地说;西汉能战胜强大的匈奴,百分之五十的功劳得归于将士们手中的环首刀。
环首刀是漫长华夏文明中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武备种类,一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主力近身格斗武器保卫着华夏文明的繁衍和辉煌。
而环首的出现应该是出于实用和美学的双重原因,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连绳套挂手稳定握持、还能坠挂饰物和刀穗。
环首刀最初是做为骑兵的劈砍武器来取代原本的汉剑,汉剑由于双面开刃而不利于马上作战,不利于劈砍,易折断,这在对匈奴骑兵的近身战斗中非常不利。
而环首刀单面开刃、厚脊,在当时而言是最利于砍杀的兵器,加上强弩铁戟的长短程配合,大大加强了汉骑兵的攻击力(当时世界上尚未出现马镫)。
1974年7月在山东临沂苍山地区出土一把东汉的环首刀,刀身上还刻有隶书铭文十八字:“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
“卅湅”就是三十炼,也就是这把刀曾经使用“百炼钢”技术将钢材折迭锻打达三十次之多,而在这把刀的刃部还发现经过“淬火”。
“淬火”是将刀刃加热到某一高温,再用水、油或空气使其急速冷却,并让工件表面硬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先进武器和强大国力的决定性作用下,汉军将匈奴打得元气大伤,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归附。
环首刀是汉代的杀戮利器,而匈奴人被汉军赶出东亚、中亚后死灰复燃成一个同样强大的民族“突厥”。
突厥人在汉代环首刀的基础上改进两人刀器名曰“突厥弯刀”。
突厥人擅长射骑,骑兵在马战的实战应用中,造型符合流体力学的弯刀更适合于劈砍;于是弯形的刀刃开始逐渐广为流传开来。
经过阿拉伯帝国初期的扩张后,阿拉伯式弯刀传到中亚地区;突厥人将弯刀的力学原理与马匹的冲击力的组合发挥到极至,在近身肉搏中突厥人使用弯刀的技术不需要士兵的自身力量;光靠马匹的冲击就很容易将敌人的头割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