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子嗣(3)-《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3/3)页

    武人的地位没有文人高,可以很好地防止叛乱篡权——马上打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治国一定要用文人。这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座右铭。

    赵匡胤不但重用后周大臣,甚至连南唐的旧臣也不吝授予职位;加上开科取士大兴文治之风,文人的地位一夜间高升了百丈。

    但随着文士的兴起,文臣之间的结党营私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这就是北宋后来的党争之祸。

    北宋党争严重影响了朝廷政治的良性发展,最终引发了国破家亡的悲剧。

    宋朝初年,宋太祖开始开科取士;宋朝开国的第一榜只有十九人而已。

    而到了宋太宗时期,第一榜便取士500多人;第二榜取士150多人,人数是宋太祖时期的十倍之多。

    科举取士一方面大开文士之风,另一方面人数增多也增加了进士们升迁的难度;因此同一届的考生往往会结伴春游拉近一下感情,好以后相互提携。

    这是结党之风的雏形,只是宋太祖一朝的进士官普遍都不大;所以也就没有形成党争之势。

    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可截然不一样,宋开国时期的功臣大多已经去世;需要新的血液力量充实朝廷官员,只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新人。

    在宋太宗第一榜的状元吕蒙正,后来当了宰相;太平兴国三年榜上的第三名赵昌言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探花冯拯更是宋真宗、宋仁宗两朝的重臣,后来的龙虎榜就更加的出名了。

    太平兴国三年榜上的赵昌言和胡旦,他们以同年领袖的身份领导了这一年的进士们;逐步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势力。

    胡旦是这一年的状元,他个性鲜明,不愿意屈居人后,在官场上一直努力晋升为相。

    胡旦任职左右拾遗的时候,上书言事攻击时政惹怒了当时的宰相卢多逊和赵普;被外放任职地方官。

    赵昌言则一直官运亨通,仕途顺利;推荐胡旦回京任职担任知制诰。

    这样朝中就形成了赵昌言、胡旦、董俨、陈象舆四人为首的结党议事。

    他们自命清高,抨击时政;甚至还预谋在端拱元年敲登闻鼓,控告当时的宰相李昉失职。

    实际上这群人就和后世二十一世纪的愤青有点相似,看什么都不顺眼;都想发表一下高论。

    赵普上台以后立马把赵昌言、胡旦、董俨、陈象舆四人外放任职,如果不是太宗爱惜他们的才华;恐怕这四人早就被赵普找个借口整死。

    太平兴国三年的结党之势被赵普阴差阳错的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他们再也没能重新形成结党之势。

    北宋一朝开科取士最著名的一榜,就是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

    这一榜中有四人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他们分别是寇准、李沆、王旦、向敏中。

    同时状元苏易简也做到了参知政事,可惜只活了39岁,不然以后有可能官至宰相之位。

    还有张咏也是治理四川的名臣,能力出众无人可替;这一榜就被称作“龙虎榜”。

    与“龙虎榜”有政争和党争的是被称作“五鬼”的丁谓、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

    整个真宗朝的政争与党争就是“龙虎榜”和“五鬼”之间的争斗和杀伐。

    王钦若在整个真宗朝都与寇准、王旦相争,但他们之间更多是政见不同,还没有达到党争的地步。

    丁谓则不一样,他是真宗朝后期党争的代表人物。

    “寇丁之争”成为了北宋大规模党争的开始,对仁宗朝的政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牵连了很多官员。

    在这些人当中,最先在北宋政治舞台掀起廷争的是寇准;寇准仕途发展比同年要顺利得多,在淳化二年就官至枢密副使,寇准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由于寇准的检举,参知政事王沔被罢官;同时时任宰相的吕蒙正也因为太宗储君之事被罢相,太平兴国二年的进士集团在朝廷的影响力有所下降;新生的政治力量逐渐兴起,淳化四年寇准被第一次罢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