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晚餐(1)-《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克食二盘、蒸食四盘、猪肉四盘、羊肉四盘。

    这是传统的正席一共38品。

    然后慈禧太后还会配一桌“添安膳”,就是照着这个规格再来一套不同的;加起来一共80品左右。

    再加上皇帝、皇后、后妃进的,还有慈禧自己的小厨房准备的,也就是100品上下。

    一顿饭上100多道菜,如此奢靡的风气;使清朝的达官贵人浸泡在吃喝玩乐之中,清朝不灭亡天理难容。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慈禧太后西逃,当天的晚餐却寒酸得跟刘皇后夜宿白鹤寺没有多少区别。

    问题是慈禧是在出逃路上的无可奈何之举,刘皇后却是有可奈何情况下节衣省食;要给天下百姓树立一个勤俭节约的榜样。

    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等少数皇室成员仓皇外逃。

    在慈禧太后出逃的第一天为了安全起见,这个掌控华夏江山半个世纪的老女人乔装打扮成一个汉人老太太。

    为了填饱肚子,她生平第一次吃了煮玉米。

    为了解渴,慈禧太后和宫女们一同啃咬带汁水的玉米秸秆。

    除此之外,第一天晚上的住宿场所居然选择了昌平境内一个比较破败的寺院。

    由于附近村庄住的都是回民,因为民族习惯上的不同;他们轻易不会接纳外族人过夜,慈禧一行才选择了寺庙打寝。

    慈禧一行人在荒废的寺院中安顿下来后,宫女们找来喂骡子的盆子清洗之后打来水;让慈禧太后等人清洗一下脸部——寺院中找不到碗、盆等工具,也只好这样将就一下了。

    什么叫凤凰下架不如鸡?此时的慈禧太后就是。

    一行人安顿下来后,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晚饭如何解决的问题了。

    因为是在逃亡路上,有些地方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现成的食物;抛头露面问题自然要交给大太监李莲英、崔玉贵去做。

    慈禧太后这个人们心目中的所谓主子,这时候是指望不上的;宫女们不适合抛头露面;太监便就首当其冲。

    大概一个时辰后,李莲英提着个大茶壶;托着几个粗蓝花水碗,崔玉贵抱着个盆;拿几双筷子。

    两人快步走进寺院里面来,一进寺院便就大门紧紧关上防止土匪、强盗来袭击。

    寺院里一片安静,李莲英、崔玉贵这才大步流星地回到慈禧太后跟前。

    李莲英慈禧,郑重其事道:“主子,这果腹的东西实在是太难找啦!我们两人好话说了一箩筐,恨不得给人家跪下来;当地人才给我们一点吊命的稀粥,您看看!”

    李莲英一边诉说,一边将大茶壶拎上来;大茶壶中是凉茶,茶水是深褐色。

    慈禧喝了两口,光绪皇上喝了一口就不喝了。

    两人似乎觉得实在喝不下去,才断然按住冒火的嗓子眼。

    慈禧最后说了实话,说茶水真不如马尿;估计在慈禧太后口中凉茶水这样的味道根本无法入口,要不是渴急了她哪里会去喝马尿。

    崔玉贵端的是一盆粥,但这不是一般人家熬的米粥;而是当地的一种小吃——小豆粥。

    小豆汁需要把小米和豆子混合一起煮熟,用凉水再把它投凉了;要过好多遍凉水,投得越凉越好,尔后用勺子在碗里舀着吃。

    人饿了最希望吃稠的,不饿时才喜欢喝稀的。

    出逃的第一天晚上,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皇后等都是吃的是这样的小豆汁;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饭菜。

    当然,在平生经过这惟一一次饥饿之后;慈禧太后等人也已经放下了脸面,吃下了一大碗这种低等的饭。

    吃完饭后,茶壶、茶碗等不必送还,原主不要了;因为回民不用汉民用过的东西,尤其是炊具和茶具。

    出五关斩六将是关云长,吃米汤粑一炕也是关云长;人生就是这样的荣辱难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是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

    铺盖面是蜀人的发明,把面团揪成一小疙瘩一小疙瘩的面剂子;然后擀成饺子皮一样的宽扁面条,下到锅里煮熟;美其名曰“铺盖面”。

    铺盖面顾名思义就是像铺盖的被子那么长那么宽,跟关中人把面条叫“裤带面”、“biangbiang面”类同。

    铺盖面的特色是宽、厚,吃到嘴里筋道、耐爵。

    把擀好的铺盖面下到滚水锅里煮上10煎捞出来盛在碗里,搁上青菜;配一碟子油辣子盐醋汁蘸着吃,便是响彻寰宇的蘸片面;那味道才叫一个美哒哒。

    梁爷爷把煮熟的铺盖面给小皇子赵受益弄了一小碗。

    小皇子只有五岁,在杨淑妃照料下情有独钟地拿起了筷子;小皇子拿起筷子夹了一片铺盖面,杨淑妃指导他在调料汁中蘸一下。

    小皇子依法炮制,把夹在筷子上的铺盖面在调料汁里蘸一下送进嘴里;油泼辣子盐醋汁的辣味,顿时刺激得小皇子在地上跳弹;可他那张小嘴却不停地咀嚼着说:“这个好吃!这个好吃!”

    小皇子能把铺盖面吃出鲍鱼、燕窝的味道看来这是天性,仁慈、良善的素质正在逐步形成,仅从吃食上这件小事上,人们便能窥一斑而观全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