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天生劳碌命-《明朝第一弄臣》
第(2/3)页
对方不敢逼宫清君侧,其实不代表他们就老实了,若是自己真的送货上门,想来对方也会欣然笑纳。让大股人马扮成强盗之流这种老套手段,谢宏随便就能想出来一堆,而对方也都不是良善之辈,只怕手段也不会少了。
不过也没关系,大不了双管齐下好了。谢宏想了想,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自己原本就懂些原理,曾伯父也保存下来了几个工匠,原本还苦于那几人只会做不会,也不会教,更有可能落后于江南一带的造船技术。
可现在,又得了一个王云,事情也就好办了。谢宏自己欠亨细节,只知道些大概的原理,而王云既能接受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基础,显然就是董平和曾铮的翻版。
那么只要耗些时日沟通教授,想必也就问题不大了,归正自己也不是一下子就要造铁甲军舰出来,只要能造出来一般水准的海船出来就可以了。技术革新这种事急不得,须得一步一个脚印的来。
“谢……”谢宏想得出神,连王庸去而复返,引了张鼐进来都没注意到,王庸等了一会儿,正要作声提醒时,却被张鼐拦下了。
正如他当日在宣府看待正德的态度一样,张鼐其实也算是清流一脉,只不过清流其实原本就是一种表示形式,而不是素质就是这样的。
清流初时喻指德性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最早应该是见于三国志.陈群传,比及宋代欧阳修写了朋党论之后,这个概念也是完全稳固了下来。
在明朝,所谓清流就是名望要大,赚钱要少,所以,也只有言官最有这个资格了,另外职位或多或少城市有些油水,言官则是只有骂人一个职责,想捞油水也捞不到。
固然了,儒家子弟一向善于变通,他们很快就找出了名声和银子之间的等价换算关系。也就是名声大的话,无论到哪里,城市有人以结交名士为荣,不管名士们到底有没有路费,仪程都是要奉上的。
因此,大大都清流也就是名头好听,实质上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如海瑞那样的特例虽然有,可却是少得可怜,其中也肯定没有包含张鼐。
张鼐在宣府的时候面对正德底气是很足的,更加不会把谢宏放在眼里面,可那是因为他不是普通处所官,而是从都察院派出去的巡抚,对京中局势所知甚祥,因此才会是那么一个态度。
等入京之后,他马上就发现了风向不对,所以无论是京郊的那场言潮,还是之后的一系列冲突,他都没有lu头,尽管他这个右副都御史,在都察院中也算举足轻重的一号人物了。
他开始的时候有些庆幸,对自己的先见之明有些满意,不过很快他的情绪就转酿成了惶恐,比及刘大夏、顾佐授首之后,他心里的恐慌已经达到了极致——谢宏实在太记仇,也太过心狠手辣了。
想起自己跟谢宏在宣府的恩仇,张鼐遍体生寒,他为难过谢宏几次,可都没得逞,按是无妨的,可刘大夏蹦跶了这么久,还不是没伤到谢宏半根毫毛?最后却是这么个下场,他又怎么能不怕呢?比起六部上卿,他这个右副都御史算得了什么?
尽管他也阐发出来了,谢宏杀刘大夏是有意杀鸡儆猴,震慑旁人,可事关身家性命,张鼐还是不敢轻忽,这两日总是在军器司附近徘徊,想着要跟谢宏服个软,可又怕被就地收拾了,委实迟疑了一番。
可倒也巧,正迟疑间却让他看见了王庸,张鼐立即即是大喜,他可记得清楚,最初自己跟谢宏扯上关系,就是因为王庸当日的一封信,否则他也不会在候德坊开业的时候去捧场,更加不会跟谢宏结怨了,至少不会那么早就结仇。
除同乡之谊,王庸也得过张鼐很多照顾,因此,他虽然有些忐忑,还是应了下来,等看到谢宏和王云相谈甚欢,他也是提了出来。
张鼐进到谢宏的书房以后,也是心存犹疑的,王庸心情比较放松,觉得谢宏是在出神,可在张鼐看来,这分明就是对方在给自己下马威,他又如何敢作声惊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