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邀请演出-《一脉承腔》
第(2/3)页
所以老腔需要打响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老腔,这样才能宣传出去,最关键的,只有这样,以后表演才有观众去看。
如果演戏的时候台下只有寥寥几人,对一个艺人来说,这是失败的。
“宣传是肯定的,我们一定会宣传的。”记者们纷纷点点头。
“老腔是一门起源于西汉时期的艺术,你们可以去看一看,在村子后面的高坡上,有一个地方叫做‘瓦渣梁’,地上全都是西汉时期留下来的瓦碎片,这里以前是军事粮仓,老腔最早就是漕运军人们和船工一起唱的,演变到现在变成这样的形式。”刘兴武开始说起来,这些都是他专门去找寻资料,查探出来的。
“我们这里不光有华阴老腔,还有华阴素鼓。”刘兴武继续道。
这一次申遗的工作,华阴素鼓错失良机,没人知道,没人申报,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
刘兴武有心无力,负责一个老腔已经精疲力尽,实在是没有精力去处理华阴素鼓的事情。
华阴素鼓和华阴老腔可以说一脉相承,都是从当年驻守京师仓的将士们这里发源出来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先民的渔猎时代。
刘兴武此时说出来,也是想着能不能帮一把,老腔不能断,其他的传统文化也不能断。
记者们点头示意,也不知道到底记住了没有。
“请问你们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呢?”记者们询问道。
在他们看来,这个时候老腔这么火,应该接着机会赶紧安排演出,大笔的捞上一把钱,至于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接下来的工作是整理剧本,进行改编,多准备一些适合现在社会的老腔戏曲。”刘兴武和索道。
这是他接下来打算做的事情。
“张先生,你呢?”记者们一个都不放过。
“给我爷爷他们做好后勤保障。”张禾笑道。
现在具体的政策还没出来,他还没有具体的打算。
“你们觉得老腔需要怎么去保护,怎么去传承下去呢?”记者们询问道。
张禾思考了一阵道:“保护做起来容易,传承是最难的,没人愿意学的。”
“除非打破规矩。”张禾说到。
说出这句话,张禾瞥了眼张德林。
打破规矩,打破的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
如果老腔还死守这个规矩,那就真的距离灭亡不远了。
张德林听到这句话却没有什么反应,神色很是平静。
记者们再问了一些问题之后,也都离开了这里。
第二天,一位访客突然到访,让张禾和刘兴武都有些意外,来的人是华山管理局的王忠,还带着一群人一起过来的,声势浩荡。
“王忠,你怎么来了?”刘兴武疑惑道。
“我来兑现我的承诺来了。”王忠笑道。
他的手上拿着文件,直接走进了屋里。
“这是?”张禾目光疑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