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 辽东变局(二)-《乱明》
第(3/3)页
皇太极想到做到,立即命令各旗交出所有包衣,趁着冬天即将来临,重新划分土地,交由包衣耕种,并规定包衣除了留够口粮外,所有多余粮食均归朝廷所有.
各旗对此令大为抗拒,有心反对,无力回天,只好乖乖地交出了包衣.
皇太极对大小贝勒,贝子的管理能力相当怀疑,下令由汉臣宁完我对所有获得自由的包衣进行管理.
宁完我立即发现皇太极政策中的漏洞,建议皇太极仿照大明按亩征集粮食,鼓励垦荒,充分调动包衣的积极性.
自此,包衣生产的粮食几乎有七成被朝廷征集,不过,他们基本摆脱了奴隶的身份,成了满清朝廷的自耕农,并慢慢地形成了大大小小以汉人为主的村落.
与此同时,皇太极又拨付给范文程一万五千多名包衣壮丁,令范文程加快建设钢铁冶炼炉的进度.
待到郑鸿逵再次来到辽东,郑鸿逵身边足足携带了四百多名工匠.
范文程对这四百多名工匠并不放心,一一进行审问,沃林纯鸿借机渗入暗桩.审问的结果让范文程相当满意,这四百多名工匠虽然大部分来自于广州,但对荆州,安平及沈阳之间的厉害关系所知非常有限.
管他工匠来自何处,只要能把高炉建起来,炼出钢水,即便军情司安插个把人,又有什么关系?
于是,一万多工人冒着秋寒,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钢铁工坊建设中.范文程又借着秋季枯水的时机,组织数千工人对太子河,辽河进行疏浚,期待能行走载重超过五百石的船只.
郑鸿逵携带的工匠中,包含精通管理,财计的人才.在这帮人才的管理之下,万余工人的劳动效率还算过得去.
过得去的效率,自然是荆州方面的标准,但是这个效率放在范文程及皇太极眼中,简直就如快马加鞭一般.
皇太极和范文程大为惊叹,立即组织一些平日看得过眼的才智之士跟随工匠干活,期望学得工匠做事的精髓.
后来,一些满族,蒙古人中的有心人,也慢慢聚拢在南芬工坊周边,细细地观察汉人工匠如何做事.
待到年底,第一炉钢水出炉后,在汉人工匠的坚持下,这批钢铁并未拿来制作武器,而是开始铺设铁矿井,煤矿井至冶炼炉的钢轨路.
待到钢轨路成,范文程见识了钢轨路强大的运输能力后,直接哀叹道:"被郑鸿逵给骗了,按照这个搞法,明年产量超过五百万斤,又有何难?"
(幼狮书盟.)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