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王维-《大唐天将军》
            
            
            
                
    第(3/3)页
    一个名动天下的才子如果犯下“罪责”,会有无数人为其求情。
    安史之乱时的李白、王维,就因此逃过一劫。
    王维现在任左补阙,虽是一个从七品的谏官,但李林甫定不敢明目张胆去动他。
    另外,李瑄觉得“文人才子”的称号,可以让一个人由内到外的升华,变得更有魅力。
    还能让天下人通过诗,更了解其主人,哪怕其主人的真正想法,与诗中的描述迥异。
    期待感和憧憬,文人们从来都不会缺少。
    比如三国时的曹操,如果他不是文人,他没有写下《短歌行》《观沧海》《蒿里行》等诗篇,没有开创建安文学,后世对他的评价,不会比司马懿好到哪去。
    李瑄没有比肩李杜的才华,但他来自未来,知道不少诗词佳作,他可以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场景,演绎出来。
    当然,李瑄不会抄袭同时代的诗人。
    如果记错创作时间,将名声扫地。
    李瑄也敬佩这些创造盛唐气象的诗人,这是他们的时代。
    当李瑄决心改变历史,可不单单是蝴蝶效应那么简单,那将是改天换地,自李瑄以后的诗人、文人,会受李瑄影响,不一定诞生。
    他们的万丈光芒,将由李瑄继承。
    在得知是王维后,李瑄立刻起身下楼。
    茶肆一楼的大堂内,一名青衣男子被众星捧月般的围着。
    此人就是王维。
    年轻时的王维,容貌洁白,风姿郁美。现在依然是魅力四射,那些茶肆的女子,看着王维,顾盼含笑,双眸放光。
    在历经大起大落,丧妻丧子,政治失落之后,虽然心灰,但他依然幽默诙谐,平易近人。
    并非李瑄想象中的隐士诗佛,安安静静的儒雅君子。
    周围的文人都想邀请王维同座饮茶,但都被王维婉拒。
    “让开,我家郎君要见王摩诘。”
    见一众人挡住李瑄的去路,罗兴吆喝一声。
    罗兴是奴仆,一切以主人为主,许多奴仆的劣性他也存在。
    虽然这两个月李瑄一直批评他,但他依旧难以改正。
    李瑄准备在从军的时候,带上罗兴,磨掉他“恶劣”品性。
    被罗兴一喝,一些文人看罗兴穿青衣,知道他的身份,立刻让开。
    因为像罗兴这样的身份,在长安被称为“青衣恶奴”,人们敬而远之。
    王维见这一幕,眉头微皱,他也有仆人,但对仆人的约束严格。
    对于李瑄这样的王公子弟,他一向不见。
    “在下李瑄,为当朝左相第七子。对王补阙仰慕已久。”
    李瑄见王维后,向他揖手一礼,不卑不亢,没有一点盛气凌人。
    王维在得知李瑄是李适之的儿子后,眉头舒开。
    左补阙归于门下省,门下省的长官为左相,李适之是王维的直属上司。
    今日在朝会上,李适之能向权倾朝野的李林甫发难,让王维看到一些希望。
    日常朝参,在京五品官吏方可“见言陈事”。
    但王维是谏官,有资格参加早朝。
    拾遗补阙,甚至可以在朝会后,参加宰相与皇帝的秘密会议,位卑而职重。
    然王维这个补阙,当得十分憋屈。
    张九龄被李林甫扳倒后,李林甫曾将所有谏官召集在一起,警告道:天子圣明在上,文武百官顺从圣意都来不及,还需要劝谏吗?看看那“立仗马”,它们只要一声不吭,就能得到三品的饲料。但那些马如果乱嘶鸣,就会被踢出仪仗。以后就算想不乱叫,也不会再被任用。
    当时有一名叫杜琎的右补阙,不信李林甫能一手遮天,立刻上奏弹劾李林甫。
    果不其然,第二日,杜琎就被贬到下邽这个穷乡僻壤当县令。
    从此,大唐朝堂,成为李林甫一个人的舞台,尽情表演。
    所以,王维被召为补阙,心里是抗拒的,他早已有归隐田园的想法,但皇帝需要才华横溢的王维为官,以点缀盛世。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