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父亲举荐儿子-《大唐天将军》
            
            
            
                
    第(3/3)页
    李隆基见到李林甫和李适之后,拍着玉案斥道。
    “圣人息怒!”
    李林甫和李适之低头礼道。
    同时,李林甫知道圣人提起海贼,一定是李瑄这小子搞出什么动静。
    “看看吧!这是七郎呈上的万字奏书……”
    李隆基示意两位宰相观看奏书上的内容。
    李适之和李林甫拿起奏书,摊开一起观看。
    用好一会,才将奏书看完。
    李适之心中思量,怪不得七郎要加特权。
    不过如果拿一个地区的豪强开刀,必然会受到全国所有豪强的敌视。将来就算成为宰相,下达政令时也十分不易。
    身为宰相,李适之清楚治理县乡,还得看豪强。
    但爱子都这么说了,一定有自己的考虑,身为父亲,无条件支持,等爱子回来再问个明白。
    李林甫在看奏书的时候,也有众多思虑。
    这些狗东西竟然这么会玩,把圣人、宰相、满朝文武耍得团团转。
    如此持续下去,吴越之地迟早会出问题。
    但李瑄请求惩治“豪强大盗”这件事,让李林甫警惕。
    这小子难不成糊涂了,灭掉海贼班师回朝就是,何必与地方豪强硬磕。
    这不是牵连一家两家,而是余姚郡、临海郡大部分豪强。
    不过想到李瑄的狡猾,李林甫觉得不能让李瑄如愿。
    “怪不得永徽年间余杭一带会有陈硕真造反之事,那里的官吏欺上瞒下,豪强如同大盗,怎会不如此?你们说该如何做?”
    见两位宰相看完,李隆基又开口问道,声音中还包含着愤怒。
    “启禀圣人,临海、余姚地方豪强犯下欺君之罪,勾结官吏,并草菅人命,无视法度。当快刀斩乱麻,处死一部分豪强,威慑天下蠢蠢欲动之心!”
    李适之义正言辞地回复。
    “豪强毕竟在县乡有威望,维持乡里秩序。臣以为当处死地方官吏,以震其他。昔日秦始皇、汉武帝打击豪强,所以国家穷困;汉文帝、太宗皇帝安抚豪强,所以盛世而兴。牵连太广的事情,还是要慎重。”
    李林甫也说出他的意见。
    他也在暗示李隆基正是因为没打击豪强,才创造开元盛世。
    “右相此言差矣,汉光武帝打压豪强,却也有光武中兴。而且我朝初,土地兼并还不严重,豪强没有利欲熏心,能和此时一概而论吗?”李适之反驳李林甫。
    李世民时代,在制度上对豪强进行安抚,那个时候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但歌舞升平一百多年后,人的欲望改变,风气一旦刮过来,就无法遏制。
    “左相,我记得汉光武帝面对豪强除了打压,还有安抚,双管齐下。”
    李林甫纠正李适之的错误。
    “右相,临海郡、余姚郡的豪强,明显已经在动摇我大唐的社稷,如果不惩治,以后豪强会更加无法无天。况且欺君之罪,就足矣将他们处死,请圣人明鉴!”
    李适之坚信李瑄做得对,他按照李瑄信件上所说,将事情描绘地万分危急,并处处为圣人尊严着想。
    “左……”
    李林甫还想说什么,却被李隆基打断:“一个太守,拿出五百金贿赂。那里那百姓,已经感受不到皇恩浩荡。纵容海贼,兼并土地,这是把朕当猴子一样戏弄。七郎不怕得罪天下豪强,维护我大唐社稷,这样的忠义古今都很少见到。朕准备派遣一个采访处置使,前往江南全权处理此事,杀一批宵小,让他们知道即便远隔三千里,朕也能随时问罪他们。谁能胜任这个职务呢?”
    李林甫心下一惊,圣人怎么变得如此果决。
    仔细一想,李适之这匹夫故意让圣人生气,还有李瑄的奏书,字里行间都在挑动圣人的情绪。
    导致圣人因他的言论而喝停他,李林甫顿时不敢再说什么。
    “右相应该有贤才推荐!”
    李适之将球踢给李林甫。
    匹夫!
    李林甫心中破口大骂,他推荐的江南东道采访使刚被问罪,李适之就又让他推荐。
    这不是在圣人面前给他上眼药吗?
    谁会去处理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臣一时想不到合适的人选。”李林甫又推脱过去。
    “启禀圣人,小儿李瑄三品之秩,为人刚正,熟读经典,才思敏捷,可堪大任。臣愿像祁黄羊举荐祁午一样,举荐自己的儿子为江南东道采访处置使。待小儿将此事处理完毕,再回京解职。”
    李适之轻咳一声,大义凛然地向李隆基举荐。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