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以免吐蕃坏他大事! “启禀李帅,安西都护府传来消息……” 驿卒将一封信件交给李瑄。 是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的信件,李瑄将其打开。 夫蒙灵察派精兵一万出击小勃律,奈何山川险阻,在中途被吐蕃的戍堡发现后,不得不原路返回。所以未能拖住一批吐蕃士兵。 因此,夫蒙灵察向李瑄致歉。 同时,也希望李瑄见到李隆基后能为他说说好话,不要因为此次失利而责怪他。 “夫蒙灵察没有用高仙芝啊!” “不过也在情理之中,夫蒙灵察刚到安西,还未提拔高仙芝。我这边已经完成目的,也无关紧要了。希望明年夫蒙灵察用高仙芝进攻小勃律,吸引吐蕃的目光。” 李瑄微微摇头后,将信件折起来。 小勃律是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上的国度,隔着高山峻岭。历史上高仙芝在人皆有骑的情况下行走一百天,才到达连云堡,将这个吐蕃前线哨岗突袭后,才攻下小勃律。 吐蕃的连云堡有一千多士兵,旁边还有一个营寨有九千士兵。 仅仅这一关就能难倒许多将领。 后面还要担心小勃律的抵抗,吐蕃的援军。 必须有名将,才可以得胜! 李瑄只是遗憾罢了。 他写信给夫蒙灵察,胜败兵家常事,长安有他来说,不须过多担心。 …… 吐蕃使者回去后,将论悉颊藏已死的事情告知没庐穷桑倭儿芒。 虽然他与论悉颊藏是互相牵制的对头,但现在国家有难,一致对外。 论悉颊藏的死,令没庐穷桑倭儿芒伤感。 使者又告诉没庐穷桑倭儿芒李瑄“大言不惭”的话,但没庐穷桑倭儿芒却不做表情。 他这把老骨头不知还能坚持多久,只希望临死之前,看到李瑄死去,方可瞑目。 此子不死,别说占据河陇。他们国家也会有危险。 李瑄在九曲,而且唐军营垒无数,河对岸马匹嘶吼冲天,这代表吐蕃不能轻易进攻。 只能忍辱负重,暂时臣服于大唐,保住青海和石堡城。 让李瑄停止进攻。 现吐蕃贵族内部,已有放弃青海、石堡城,迁徙百姓,退回雪域高原的言语。 没庐穷桑倭儿芒知道这种言语还算理智,但赞普是不可能同意的。 赞普宁愿臣服于他最恨的“舅哥”,等吐蕃国内少年成长起来后,再报仇雪恨。 当然,没庐穷桑倭儿芒觉得李隆基不一定会同意求和,要随时准备战斗。 …… 李瑄在白雪中陪伴将士守卫九曲的时候,一年一度的元正日到来。 长安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在等待辞旧迎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随着一阵爆竹声,垂髫小儿唱着最近流传的诗歌,在长安小巷奔跑而过。 宋国公府前,填塞街陌,拜年者如云而来,连公主亲王,都要往宋国公府送一份礼,表达祝贺。 李适之享尽天伦之乐,唯一遗憾的,就是日夜期盼的七郎未能归来。 今年连信件也未寄回来。 他不过问政事,只是知道七郎大破回纥后,与吐蕃在九曲交战。 好在前不久李瑄将吐蕃大论的首级送往长安,代表李瑄已经完成阶段性的胜利。 大唐与吐蕃战斗一百多年,第一次斩下吐蕃宰相,让长安一时震动。 王公贵族、士子文人,无不赞叹李瑄的神勇。 这样的风头,已经完全盖过王忠嗣,成为大唐的一枝独秀。 新年这一天,李瑄的加急奏折,送至长安。 顺带着,李瑄托付驿站将家书传递至宋国公府。 李适之得知家书后非常惊喜,他在李玉莹和儿子们的围观下拆开观看。 李瑄告诉李适之,他已经收复九曲,驱逐吐蕃至青海,不需要再为他担心。 他表达“忠孝两难全”,无法回家陪伴父亲。 其他的话语都是用最平凡的词语对家人的祝福,希望他们能过个好年。 在李瑄在大事未成的之前,不会留下一丝一毫的破绽。 包括对李适之的家书,除了对父亲和家人的思念,寄几首诗,然后就是表达为国为君的念想。 就仿佛澧兰沅芷,美人香草一般。 李适之一直以为李瑄对圣人忠心耿耿! 以后,如果有人陷害他谋反,这些信件何尝不是证据呢? 因为能对付李瑄的,唯有谋反一罪。 最后,李瑄还将《塞下曲七绝》寄给李适之。 李适之看后赞不绝口,再迎接亲朋好友的时候,满面笑颜……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