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人生苦短。 他雄才伟略大半辈子,开辟煌煌文治,创造赫赫武功。 田舍翁还能颐养天年呢。他贵为天子,就不能享受几年吗? 李林甫不合格,谁又能继任,让他高居无为呢? “臣……一定会完成圣人的嘱托。” 李林甫内心一叹。 圣人未赐他诸葛亮剑。 世人皆知这把剑的份量,如果赐给裴宽,谁才是首席宰相? 李林甫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威势”。 如果诸葛亮剑在长安、洛阳传开,凭借诸葛亮的名气,一把剑可以让身份产生质变。 他的猜测是对的,不久后,一个典故,会因此而生…… 关于对赫连成英的处置,李隆基和李瑄料想的一样,将其流放至黔中。 对于赫连成英来说,流放黔中比流放岭南好一点。 为彰显自己的恩德,李隆基听从李瑄的建议,赦免吐谷浑部的罪责。 这一次墨离吐谷浑叛乱,不及之前护输之乱。 护输杀死大唐节度使,其部落都能被赦免。 更何况墨离吐谷浑事出有因。 新任的晋昌太守和晋昌别驾,李隆基交给裴宽去委派。 …… 长安,五天后,又出现一件令李隆基勃然大怒的事情。 还是李瑄的奏折! 李瑄将河西妇女、婢女失踪案,从头到尾呈现。 李瑄认为这种令人发指的事情,是为盛世抹黑,是轻视圣人之威,是侮辱泱泱大唐。 天朝上国,哪怕是平民百姓,都不能被欺辱。 像盛玉亮这样,不仅帮助贼商掳走大唐妇女,还阴谋造反,聚集豪强,欲杀大唐开国公。 “这样的官吏,为什么还能当一郡太守?吏部是怎么考核的?天宝年间,监察御史有没有去过敦煌?上一任采访使是饭桶吗?这么大的事情,朝廷竟然一点都不知,还是你们知道,并未告诉朕?” 李隆基将裴宽和李林甫召到政事堂,劈头盖脸一顿骂。 裴宽和李林甫二人已经看过奏折,虽然两人看起来诚惶诚恐,心境却是不一样。 裴宽刚当宰相还没一年,之前他为户部尚书,再之前为范阳为节度使。 当宰相期间,他不管官吏的考核。 圣人不可能死抓着他不放。 但李林甫不一样,他当宰相这么多年,御史台的负责人杨慎矜是李林甫推荐。 而监察御史是杨慎矜派出。 采访使也多是李林甫举荐。 先不说贼商之事。 就一郡几年失踪七十几名良家妇女,敦煌太守竟不上报朝廷。 “回圣人,臣也是刚得知这件事。” 李林甫心里苦啊。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李瑄这孙子也太能折腾的,走到哪,杀到哪,没有一点顾忌吗? 李林甫当然知道,只要认真察,除新建的洮阳郡、九曲郡外的三百二十八个郡、府,最少有一半会出问题。 以前李林甫只以为诸郡是无伤大雅的小贪,为家族富贵,是人之常情。 李林甫见到李瑄关于盛玉亮的描述后,顿时觉得自己像是个清官。 虽然他的底线比普通人深个十来丈,但他没低到这种程度。 “以后采访使这样的官职,不要再推荐了,由德高望重的郡守兼任!” 李隆基向李林甫发出警告。 意味着剥夺李林甫推荐采访使的权力。 因为李林甫不是这一次了,吏部大案拿下的采访使,都是李林甫推荐的。 “臣…遵旨!” 李林甫低头领命。 这意味着什么,他最清楚不过。诸葛亮剑,他难以得到了。 “之前朕听说有人对七郎任采访使不满意?难道他们对之前的采访使满意?那些采访使还记得自己有节杖吗?凡天宝二年以来在河西的采访使、监察御史,全部革职查办。” 李隆基又向裴宽命令道。 “臣遵旨……” 裴宽拱手。 “吩咐李将军,将玉门军使、玉门关阳关守将、敦煌太守、敦煌长史,全部腰斩于敦煌!将贼商全部斩首,首级摆在阳关三日,以儆效尤。涉事豪强一并斩首,奴仆、郡兵,为军之用。” 李隆基对李瑄无比信任,凭借这一道奏折,就给予李瑄大开杀戒的权力。 敦煌作为丝路重镇,豪强一定富有,能为他带来大量金银珠宝。 而且得罪豪强的恶名,全部由李瑄承担。 因此,李隆基很喜欢李瑄。 …… “我今天才知道,威望也能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再这样下去,我的脑袋就没了。” “本来还想等等,现在不得不行动了。先除掉王忠嗣,将太子扳倒,再寻找李瑄的破绽。” 右相府中,李林甫握着拳头说道。 …… 半个月后,太原城外,出现一具尸体。 此尸体像是被谋杀,身上财物不见。 这种事情,本应是地方小事。 但太原令手下的办案官在尸体身上找到证明身份的“籍牒”。 此竟然是太子府的奴仆! 得到消息后,太原令吓了一大跳,太子的奴仆,怎么会平白无故出现在太原? 奴仆没有主人的命令,哪能出长安? 更何况还是太子的奴仆! 在佐吏的提点下,太原令想起太原城内的河东、朔方两镇节度大使,王忠嗣! 王忠嗣自兼任河东节度使后,把办公地搬迁到河东节度使治所太原。 谁都知道,王忠嗣是圣人的干儿子,和太子李亨一起东宫长大,称太子李亨为“兄”。 想到此,太原令立刻写奏折,快马加鞭送往长安……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