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父亲,七郎又升官了……” 李瑄兄弟几个一回到宋国公府,李琅就迫不及待地向李适之说道。 他们几个兄长因弟弟为荣。 起初,李适之罢相,他们失去宰相儿子的身份。 可没过多久,他们就被圣人升官,宋国公府,较之以往更加尊贵。 七郎手握近三十万大军,深受圣人宠信,将来拜相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七郎还有什么可以升任的?” 李适之的脑子一时没有转过弯。 “圣人将河东、朔方的兵权,黄河转运大使、河朔押蕃使、三受降城绢马互市使都交给七郎。” 李琅抢着说道。 “还可以这样吗?” 李适之震惊不已。以前当过节度使的李适之,知道此举意味着什么。 只要李瑄想,就有让天下动乱的能力。 同时,李适之产生忧心。 在仪门聊了一会后,他让儿子们各忙各的,将李瑄单独叫到前厅。 “七郎,这么多兵马,能一直掌握吗?王将军曾是圣人干儿子,但结局却是令人寒心。在之前,圣人对王将军无比信任。” 在前厅坐下后,让奴婢离开,李适之郑重地询问李瑄。 在家养老以后,李适之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朝廷局势,比身在相位的时候更有真知灼见。 “父亲放心,孩儿的目的是拜相。掌握四镇兵权时我有分寸,圣人不会猜忌我。” 李瑄让李适之放宽心。 历史上的安禄山照样掌控二十万大军六七年,直至造反。 只要能给李隆基哄开心,都不是问题。 而且李瑄也有自己的计划。 他当然不能主动造反。 否则苦心经营的名声就臭了,还会如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 最起码在士族大臣和百姓看来,李隆基为他恩宠有加。 李隆基现在又没有什么大过失。 所以李瑄要等待机会到来。 “等七郎这次与吐蕃大战获得胜利,名声将更上一层楼。为父觉得七郎有入相之势。” 李适之认真地说道。 得到这个消息,他认为李瑄已经具备军功入相的资格。 不过拜相全靠李隆基,除非李隆基询问大臣,否则谁也不能干预李隆基的意志。 就看李隆基最终的意愿,敢不敢行历史性的壮举。 “孩儿一定会努力的!” 李瑄重重地点头。 他的时间不多,最好能在两年内成为宰相,进行布局。 “关于太子之事,七郎未来如何应对……” 此话李适之一向欲言又止。 但李适之是一个性情豪爽的人,终于忍不住问出来。 等太子荣登九五后,必然会找机会算计李瑄,最好的结局,也是罢免官职。 “父亲以后不必问这样的话。孩儿会完美处理与太子的关系。就像我一步步走到现在一样完美。” 李瑄庄重肃穆地向李适之说道。 他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但造反之事,绝不会向任何人吐露。 连父亲都觉得他是忠臣的时候,才能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 “陆象先说得对,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是为父想太多了。” 李适之摇了摇头。 以后他不会再过问关于太子的事情,他相信七郎。 不一会儿,宦官林招隐入宋国公府,为李瑄送上诸葛亮剑。 除此之外,还送给李瑄骊山下一座豪宅,两片果园。 李瑄谢恩! 河东、朔方的帅印,需要过段时间,才能交给李瑄。 王忠嗣出狱后,就拿到诏书,李隆基催促王忠嗣速速到永嘉郡上任。 以后由长史入京述职,若无诏,王忠嗣不得回京。 李瑄以向王忠嗣请教朔方、河东军务要是为由,请王忠嗣到兴庆宫,与其交接。 李隆基应允,让李瑄在交泰殿与王忠嗣交接军务。 交泰殿在兴庆殿后面,是兴庆宫中的便殿之一。 第二日下朝后,李瑄与王忠嗣一起坐在交泰殿的偏殿之中,为防止李隆基起疑心,李瑄特意拉高力士作陪。 一连三个时辰,李瑄都在与王忠嗣聊朔方、河东的军事,包括哪一军将领的性格,哪一军副将是谁,幕府成员。李瑄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 许多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 由于朔方三年来无战事,李瑄的老部下王思礼还是丰安军使,阿史那扶汶为丰安军副使,另一名副使是一名叫郭合苍的人,以前也是李瑄的衙将。 连与李瑄有间隙的浑释之都离开皋兰州,在朔方为将。 还有朔方、河东的防务,王忠嗣没有丝毫保留。 和王忠嗣曾经料想的一样,李瑄得到了他的兵马,只是没想到是以这种方式。 王忠嗣想着李瑄最少十年后才会有上将之势,短短三年多,李瑄就已盖过他的功绩。 他也挺佩服李瑄的。 对吐蕃的引诱,对回纥的突袭,又收复九曲。 第(2/3)页